别让博士生存压力太大
我与一位从美国大学回国在国内高校担任教授的“海归”谈起国内教育,他的最深感慨就是:国内的博士生活得太辛苦了,每天为生计而烦恼,他们这样活,根本不可能做出好的学问。这位教授向我列举了他所见的美国大学博士生的学习生活——他认识一对中国夫妇,他们都在美国大学读博士,两人一个月的奖学金有3500多美元,这足够过比较好的生活了。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所以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学术研究,完成导师布置的研究任务,攻读博士在国外花四年五年,甚至六七年十分正常,博士生没有怨言。
反观国内,如果夫妇俩都在读博士,每个月两个人的收入加在一起最多不过2000元,这最多可以支付他们在校外的租房。退一步说,学校为他们提供公寓,房租全免,这最多可供两个人的基本生活,不向父母伸手要钱已经十分了不起,更谈不上向父母尽一点孝心。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今天的中国大学博士生,有不少半工半读,在求学期间想着怎么赚钱糊口;而随着学业压力加重,能投入赚钱的时间越来越少,博士生则渴望着尽快写完论文,早点答辩毕业去找工作。在这样的生存压力中,那些为了论文的质量,把博士修学年限从三年不断延长到四年、五年的博士生,则成了另类。如此博士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让博士生安安心心做学问,这其实就是培养好博士的真谛。但这不是把博士生活费由1000元上涨到2000元或者3000元那么简单,而需要一系列的制度设计——
首先是全额奖学金制度,对攻读博士学位者,提供全额奖学金,全额奖学金包括全部学费以及足额的求学生活费。
其次是严格的博士培养规模控制,在全额奖学金制度下,如果申请不到全额奖学金,很少有学生选择攻读博士,而一旦申请到全额奖学金,将在读博期间过上体面的生活,能安心于自己的研究,这无疑要求学校严控博士规模。
再次是对应全额奖学金制度的教授自主招生、自主培养,因为全额奖学金往往由教授通过自己的课题(或者学校的基金)向招生学生设立,因此对博士报考者的质量特别关注,那些不真正想做学问,而只为一张文凭者,将被排除在招生之外。
最后则是对应导师资助制的学术民主管理,即学术资源由学者主导配置,而不受学校行政力量左右,让每个教授能根据自己的真实学术贡献,获得充足的学术资源,而不需要在学术贡献之外,耗费精力做学术资源公关。
由此可见,我国博士生不能体面生活、安心学问的现状,实则是当前招生、培养模式以及学术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的具体体现,只有改革资源配置方式,改革招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提高博士生质量的过程,我国博士教育才能在与国外博士教育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