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博导接受“讲台洗礼” [ 2007-02-05 17:43 ]
华东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翟海敏前些日子总是"缠着"周邵萍老师一起研究"状态监测与控制"中的难点问题。虽然周邵萍并不是他的任课教师,但作为"名师风范杯"授课大赛学生评委的小翟,自从听了周老师的课便再也放不下了,他告诉记者:"原来对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兴趣,现在不同了,周老师的课不仅把我吸引进课堂,更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研究的冲动。"
据了解,从去年9月至今的整整一学期里,260多名年龄在40至55岁的中年教师历经三轮淘汰,积极投身到"授课大赛"之中,在展示与超越中为全校本科生奉献了数百堂"精彩一课",被同学们称为继青年教师大比武之后的又一次"教学盛宴"。
重视本科教学历来是华东理工大学的传统,然而,面对近年来"重科研,轻教学"之风的侵袭,有些教师对"坚守讲台"产生了动摇。怎么办?从2005年6月起,学校"投石问路",首先在400位青年教师中开展教学竞赛,意在教学实践中让教师们体会讲台的神圣和重要。此招果然有效,竞赛吸引了占总数90%的青年教师参加。贯穿一学期的教学竞赛,不仅搭建了让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平台,更让他们意识到教师的天职是教学,而科研是重要支撑,两者决不可偏废。
有了青年教师"比武"的基础,去年9月,华东理工把目光锁定在有一定资历的中年教师上。这是更为严峻而艰巨的挑战--有职务职称和一定影响力的中年教师能"买账"吗?副校长涂善东告诉记者,确立目标很关键。与青年教师的"一比高下"不同,中年教师的"授课大赛"从一开始就明确重在总结教学经验和学术沉淀,展示讲台风范和个性特点,并力求以比赛的形式,发现一批课堂教学的示范者、教学研究的引领者、课程建设的组织者和教学改革的探索者,进而形成全校上下重视教学的氛围。
在18个学院负责人的带头参与下,全校260多位符合条件的教师主动报名,其中副教授以上的教师比例占85%,教授、博导近70名。这些教师首先进入两个月左右的院系预赛,根据学院相关部门组成的听课评选小组随堂听课的打分情况,确定进入学校层面复赛的102位人选。进入第二阶段复赛后,学校成立了由副校长任主任,全国教学名师房鼎业教授任顾问,校顾问组专家、青年教师"三十佳"、校知名教授、市级名师、校领导以及随机轮流抽取的20名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依据六条标准作出听课评价。这六条标准包括:对本学科、本课程掌握、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讲授知识的科学性、深刻性,理论与实际结合,尤其是工程实例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教知识、讲内容,而是教方法、讲思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从事科学研究,注重科研和教学的互动,能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及效果等。
临近期末,从102名选手中产生了55名按文、理分科进入最终"课堂教学名师"的角逐,他们从"评审委员会专家现场听课"、"学生反馈"和"学生近三年课堂教学测评成绩"等三方面接受综合评价,从而产生今后将"挂牌"上课的15位教学名师。
为期一周的赛程,让全校师生在聆听一堂堂好课中来回"奔波",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在渐渐蔓延。应用化学系教授、博导张惠展的课受到师生的一路"追捧",而他却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不要责怪学生逃课或打瞌睡,我们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如果我们的每堂课都能奉献给学生精湛的教学艺术,并对他们充满热情、饱含激情、渗透真情,这样,他们能不喜欢上课吗?"
最终获得"最佳案例教学奖"的外语学院教授余毓国对团队精神特别有体会。该院有5位教师参赛,而40多位青年教师成了他们的坚强"后援"。余毓国印象深刻,预赛时他的课件出现了超级链接上的失误。课后,青年教师们和他一起研究得失,并用更合理的办法"攻克"了课件制作上的难题。"在听课、研究、切磋、改进中,教师们彼此汲取着经验,这种共同进步中的成长令人喜悦。"余毓国告诉记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