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症状一】名校名系,谁与争锋!
一般来说,即将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意气风发,四年的大学生活为他们构造了坚实的知识结构,也打造了他们由内而外的“狂傲”。然而,社会并不像学校那么简单,你再有学历、再有名校名系的背景,人家也未必买账。走出学府,你才发现山外有山。
例一:小C稳操胜券地参加某跨国公司的人才招聘面试。她,全国名牌大学毕业生、专业成绩出类拔萃、四年学生会主席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一切都足以让她有傲视众人的资本。然而在现场等待口试的间隙,她与身边的对手们聊天,才发现大家其实资历都是相当的,有的学历更高,还有的在形象上占明显优势。于是,小C倒抽冷气,满腹青云之志顿时变成了忐忑不安,“狂”气一泻千里,其面试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狂”指数:★★★★
【“狂”症状二】个性独立,拒绝合作!
当今大学生在家里都是备受呵护的独苗,言谈举止直露出年少轻狂,可一到了社会上就显得格格不入。说得时尚一些是“前卫”、“有个性”,其实是自以为是,不堪一击。
例二:一群大学生毕业实习来到某公司,一个平时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同学被指定当了组长,而另一个向来是抛头露面的“红辣椒”反倒成了组员。就这么一丁点儿挫折,“红辣椒”竟承受不了,屋里屋外都是她的刻薄言语。开会时,她不是高唱反调,就是把自己分内的活儿推得干干净净,而对于传真、复印之类的小事又根本不屑。由于她的示范效应,旁人也跟着仿效,互相推诿,似乎谁多干谁吃亏。最后这家公司主管连连叹息: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一点团队精神都没有!
◎“狂”指数:★★★★
【“狂”症状三】越俎代庖,老板靠边!
在企业里,有些人是什么难活儿都不愿意干,最好别人将一切都揽了去,自己坐在那里拿拿工资,分分红利就行;而与此同时,一些“有为青年”总喜欢越俎代庖,样样都要插一手。这种工作热情应该鼓励,但超过了度,好事反而变坏事。
例三:小陈刚毕业就进了一家中型公司,专业对口,收入还过得去,作为技术人员的他也颇受重视。主要还是老板不错,对于年轻人比较宽容,于是小陈就将自己对公司制度的一些看法直截了当地向老板提出。一开始老板很高兴,直夸小陈将公司的事业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小陈也便飘飘然地开始狂起来——隔三岔五地向老板汇报个人的想法,甚至还流露出蔑视老板的感觉。时间一长,老板腻烦了,最后胡乱找了个理由把小陈炒了。虽然同事们都感到纳闷,但反过来想想也能理解——老板雇佣你是因为看重你的技术,叫你为他打工,而不是每天让你来说三道四。任何一个老板都讨厌打工者咄咄逼人,威胁自己。
◎“狂”指数:★★★★
【“狂”症状四】心直口快,口无遮拦!
“祸从口出”的古训是没错的。尤其是办公室这样的弹丸之地,总少不了有人喜欢搬弄是非。闲聊归闲聊,有些事情却是尽量需要忌口,比如涉及到上司的隐私、公司正在酝酿的新决策、人事调动等等,私底下交流一下也无妨,但新人们总是口无遮拦地在大庭广众面前高谈阔论,一不小心就跨越了限度。
例四:有一家大公司正在讨论技术革新的方案,老总想听听年轻人的意见,便把才来公司上班一个月的清华大学生李某叫来列席会议。李某因为年少轻狂,口若悬河,在会上不顾一切地阐述个人见解,直指管理层的“失误”,而忽视了整个大氛围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于是,说者无心的一番话,听者却留意了,最后一传十,十传百,李某成了全公司人人皆知的“野心狂”。更可怕的是,传到后来除了他的名字得以保留,其他内容被篡改得一塌糊涂,李某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狂”指数:★★★★
【“狂”症状五】频频跳槽,朝三暮四!
人才招聘会的场面是一年比一年火爆,这些都是人才流动的必然现象。但是,也有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很高,总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
例五:一名文科硕士生在省重点中学任教,晚上、周末还带一群家教生,小日子不算“暴富”,也起码是衣食无忧。可当他见到原来的同学一个个趾高气昂地出入高级写字楼,开着私家车四处风光时,就觉得不爽,于是在刚任教一个学期后就策划着跳槽。他在各大招聘会上钻来钻去,终于在一家小公司找了个助理的工作。但事情没那么简单,他除了要赔偿万元的违约金不算,到了新的岗位,他发现除了公司的门面好看,自己的名片好看之外,不仅累,收入比原来少得多。于是,大跌眼镜的他准备辞职考博。
◎“狂”指数:★★★
【“狂”症状六】迷信书本,道理至上!
在中学写议论文时就学习“摆事实、讲道理”,但到了大学许多人却习惯于用道理来说明问题,而忽略了“事实”。
于是,我们看到的新人们往往理论一套一套,一接到任务,第一反应就是翻书本、找资料、套规矩、寻求道理。
例六:我们身边常有这样的人,对各种管理条例如数家珍,私下里就连那些领导们也不得不佩服其博闻强记。这类人对于别人的做法,总不以为然,认为凡是不符合MBA经典案例中的解决方式,就会影响管理效率。于是,他们从骨子里无视领导们的“经验式管理”,而将一本本砖头式的书本放在身边,惟书本道理至上,并随时纠正领导们的“错误说法”,弄得大家都尴尬。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刚毕业的学生身上,他们对于书本无比迷信,以为一书在手,道理在握。殊不知,实际经验加上对书本知识的活学活用,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狂”指数:★★★
【“狂”症状七】单枪匹马,我比你强!
新手进入公司后,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都不甚清楚,上司往往会安排一些有工作经验的老职员带领新手实习。但不少对自己专业知识或办事能力十分自信的新手却觉得多此一举。
例七:有些新人,表面上对前辈恭恭敬敬,心里却不以为然——“你们老早过时了,脑筋僵化,没有激情,没有创意,怎能与我相比?”而对于那些一同进来的新手,则更是看着不爽——“我的见识比你广,能力比你强,你跟我一起合作,真是便宜了你!”于是,这类新人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单干和炫耀,却不料往往由于工作经验不足,人际关系不通,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短缺而搞得一团糟。
◎“狂”指数:★★★
【“狂”症状八】能说会道,说比做多!
年轻人往往容易将事情看得简单而理想化,以至于碰了壁还莫名其妙。在此告诫那些新人:拥有激情是好的,只是在说话之前要先想想,如果有50%的把握,那就说吧,剩下的50%用你的激情与努力去实践。
例八:有些刚招聘进来的大学生、硕士生,一提到公司的业务拓展,便热血上涌,满腔激情,花一个通宵,罗列了十七八条意见和建议呈报给上司。可一旦要动手实践,却突然成了行动的矮子。比如保险公司推销业务,那些在纸上谈兵的都是大学生,而东奔西跑具体操作的大部分是下岗工人。有一家保险公司测试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坚韧性,让他们敲门推销保险一周,结果10名大学生8名当逃兵。
◎“狂”指数:★★★
【“狂”症状九】不屑小事,另起炉灶!
你是否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领导之所以不放手让你单独做大事,是因为他还不能肯定你是否具备这样的实力。有时候,一些精明的主管在提拔你之前往往会用几件小事来考察你的工作作风、办事能力以及是否有眼光。这其中有一个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万万不可操之过急。
例九: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某一天,领导把你叫进办公室说,某人那个计划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现在公司派他去外地出差,他手头剩下的那点收尾工作,你来帮他完成吧。这时候,你绝对不能懊丧。其实这是一次小小的测试,你想,一个不屑干小事的人,领导怎会放心把那些大项目单独交给他!所以我们常看到,有些憨厚、不起眼的人突然咸鱼翻身,另起炉灶地独立担任起一个大项目的主管,而那些跳进跳出,什么都不屑的人却一直给人打下手。
◎“狂”指数:★★★【“狂”症状十】前卫着装,品位标榜!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独特的形象,你若想进哪家单位供职,首先要在着装上与该单位的整体形象相符,而不要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例十:李剑刚进公司时,特地向亲戚借了2000元钱,从套装、皮鞋、领带,一直到硬邦邦的头发,全副武装“白领派头”。不曾想,领导给他下达的任务是到工地上考察,在漫天铺地的黄沙中还要让他在建筑群里爬上爬下,这西装革履如何招架?还有的新人认为自己很有个性,我前卫我怕谁?在招聘现场,穿吊带裙、沙滩裤,顶着大红大黄色头发前来参加面试的人越来越多,全然不顾身旁的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