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初,武汉科技大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查报告会上,当时的书记吴国民、校长刘光临公开承诺:廉洁自律,从我做起;严格要求,接受监督。
半年之后,2006年6月20日,因涉嫌重大受贿,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被刑事拘留。两个月后,该校原党委书记吴国民也因涉嫌受贿被刑事拘留。
目前,刘光临一案,已经咸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而吴国民案也在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判决结果近期即将宣布。
近日,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有关人士披露,校长刘光临的“落马”,缘于校党委书记吴国民的举报。
案发 神秘的“樊府哲”(反腐者)
刘光临,1946年出生,如今已年过六旬,曾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正厅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
2006年3月,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收到了一封举报信,举报时任武科大校长的刘光临。信写得很具体,还列举出了刘受贿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内容。
此后,又有另外几封相同署名的举报信寄到了反贪局。
落款都是同一个名字:樊府哲———反腐者。
“举报与武汉科技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有关。”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吴忠良局长介绍。
经查,武科大新校区的基建工程款共18个亿,有11家建筑公司承接项目。在对工程项目负责人摸底后,承揽该校图书馆建设的王某浮出了水面。
王某承认,为了承揽工程,他曾经给了中间人何某300万元。何某随后交代,他曾经向校长刘光临行贿48万多元。
据何某在审讯中交代,在他被抓捕的前一天,还跟刘光临有一次密谈。当天,刘光临向何某表示:“最近查得很紧,他们动不了我,但是你们自己要小心,你们出事了我不管。”
落马 前校长涉嫌受贿185万
省检察院《关于犯罪嫌疑人刘光临涉嫌受贿犯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的侦查终结报告》显示,2002年底至2006年初,刘光临担任武科大校长期间,为他人在承建工程及工程款结算等方面牟取利益,多次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147.7888万元、美元46000元(折合人民币38.042万元),总计折合人民币185.8308万元。
调查《报告》显示,2004年武汉高建公司副总经理王某,为了参与武科大新校区建设,找到与刘关系很好的中间人何某,并承诺支付300万元中介费。
2005年3月,武科大新校区图书馆工程开始招投标,何某找到刘了解该工程情况,并表示想参与该工程的投标。
刘同意帮忙。由于入围单位资质要求高,何便通过私人关系,借用了江苏某公司和山西某公司的建筑特级资质参加该工程报名。
该校新校区建设招标办公室最初确定的图书馆工程拟入围名单中,江苏公司并不在入围名单之列。刘获悉后,给招标办公室某负责人打招呼,并坚持要将江苏公司确定为入围单位。此后,在学校招投标会上经刘表态,王某、何某操纵的山西公司和江苏公司,两家单位均入围。
投标开始后,在刘的照顾下,江苏公司顺利中标。
中标后,因有人举报江苏公司系非法借用资质,武科大一直未与江苏公司签订施工合同。
后来刘几次召开办公会,决定图书馆工程仍由江苏公司中标,施工合同才得以签订。这样,王某就以江苏公司的名义承接了图书馆工程,合同价款4368万元。
警方调查得知,刘光临在利用职务之便为王某、何某承接工程牟取利益过程中,收受两人贿赂共计人民币48万余元、美元4000元,总计折合人民币52万余元。
在此期间,刘还先后为另外3家企业承揽工程提供帮助,分别接受贿赂42万、40万、24万余元。
进展 举报缘自学校书记
写信举报的人为什么这么知情?究竟是谁举报刘光临呢?办理刘光临案时,该校党委书记吴国民闯进了办案人员的视野。
办案人员对吴国民家里和办公室进行了搜查,发现一封举报信,“这封举报校长的信件,跟检察机关的信内容完全一样!”这个发现,也吻合了检察机关最初的怀疑,即举报信的内容非常具体,写这封信的人就是校长身边的人。
在案件的审理中,吴承认了写举报信的事实。
吴后来在接受有关记者采访时,对于写信的理由做了这样的解释:“因为我感觉校长调来以后,对人、财、物的事项很感兴趣,插手也插得比较重,我感觉恐怕对学校不好。”
根源 书记、校长矛盾很大
省检察院《关于犯罪嫌疑人吴国民涉嫌受贿犯罪的侦查终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6年上半年,吴国民任武科大党委副书记、书记期间,在工程中多次收受贿赂67万余元。
这份报告还显示,吴除了收取建筑商的贿赂外,还收受武科大下属部门及个人贿赂人民币19万余元,其中5万元人民币上交武科大纪委,实际受贿折合人民币近14.8万元。
据调查,这些贿赂,多是吴的下属为了在个人职级提拔、工作方面得到关照而送的。
在接受湖北卫视记者的采访中,吴承认,他跟校长刘光临矛盾很大。
当被问道,举报校长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牵涉到自己,吴显得很沮丧,“我如果不说,也许学校的事出不来,现在是搬起石头砸到自己脚上来了。”
说到书记吴国民,刘光临显得很激动:“他不学无术,成天就搞小动作。”
(据《民主与法制时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