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4月,杭州知府林启创办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前身),“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倡导“求是笃实”,研习蚕科新术,以利民用。林启教育学馆的教师和学生勤奋学习,踏实工作,学以致用,讲求实效,首开笃实、创新之风气。故国学大师罗振玉在《杭州蚕学馆成绩记》中,称赞蚕学馆的学生“坚苦笃实”、“贯通学理,潜心实习……精邃,有巧思”。林启一生推崇“求是”,力主“笃实”,选拔的学生要求“行谊笃实,文理优长”,能钻研新科技服务民众,显示了他的求实用效能、育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
在新时期,浙江理工大学注重这一价值取向的深化和发展,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求是笃实的校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把握规律;同时敦厚朴实,勤奋努力,发扬创新创业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三点:实干加巧思、实在而灵动、实用且创新。
实干加巧思,科研效力社会
从一所纺织类学校成长为一个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一步一个脚印,用自己的努力勤奋和创造性的发展思路走出来的。
蚕学馆创办之初,确立“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种,精求饲育,改良土丝,传授学生,推广民间”,作为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开全国桑蚕科技改良之先声。在当时新学初启之时,学校即开风气之先,聘用日本蚕师轰木长和前岛次郎等专家为教习,推荐生徒嵇侃(中国官派留日第一人)等赴日留学,研习新术。这些创新举措,使得蚕学馆的科研实力得到极大的发展。民国时期,学校在全省多处设立改良养蚕场,推广新技术,巡回指导蚕农。抗战爆发,学校在浙江西南各市县辗转办学,也不忘开设研习班,培养新型蚕农。解放后,学校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狠抓教学的同时,先后扩建增设了十多个实验室,充实了制丝、丝织、金工等实习工厂,使教学科研得到进一步提高。
20世纪70年代,浙江理工大学突破传统,创造性地增设了机械专业、电子自动化专业、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专业。进入80年代后,又相继设立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服装设计、服装工程、染织设计等专业,使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经济、管理等形成良性互动的学科专业生态,奠定了比较合理的学科专业基础,为学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实力和辐射力。
作为一所省属知名高校,浙江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两项高校职能上,一直成绩卓著。90年代末,学校清醒地意识到科研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动力,是学校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性大学的重要砝码。为此,十五期间,学校从提高科研积极性入手,逐步调动了学校的科研气氛。2004年,浙江省内外各家媒体纷纷报道了浙江理工大学(当时名为浙江工程学院)重奖科技人才的新闻:当时因“高密度全显像丝织技术”而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李加林教授,回校后收到了来自校方的一张100万元的支票,创下了当时浙江省内高校最高金额的奖励记录。浙江理工大学优渥的奖励措施,切实调动了校内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良好的科研氛围下,浙江理工大学创造性提出“以特色带动综合,用综合强化特色;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科研方针,找准科研方向,提供了教师们科研创新的突破口。
纺织、服装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特色不能丢,要借其他学科之力让传统优势专业更具先进性和辐射性,并最终带动其他学科的提升和发展。学校引导已发展成熟的专业,规划科研重点,配合传统优势专业的发展,例如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发展纺织机械研究、信息电子学院发展纺织的信息化研究、经济管理学院发展浙江的区域纺织经济学研究。同时,学校一些其他学院如艺术设计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等也结合自己专业特色,开设服装纺织类的文化创意研究。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学校纺织、材料、服装等专业的进步和发展;而传统专业则带动了学校各专业对社会、对产业的服务性和辐射力,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
以旧带新,以新促旧,使学校的传统和新兴专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浙江理工大学提出“全面规划、突出重点、促进交叉、提高水平”的新要求,完善学科体系,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融合与创新,汇集学科队伍,不断加强特色优势学科的整体建设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大力打造学科创新平台。2006年,陈文兴教授负责的“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成为当年创新团队中唯一一个纺织类团队,也开创了浙江省省属高校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先河。“先进纺织加工技术”创新团队由来自材纺学院、艺设学院和理学院等学院的18位成员组成,由学校优势学科领军,各学科互动配合,打造出了一支拥有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研究、产业化推广的完美团队,每年都为社会贡献上亿经济效益。
高校是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强大生力军。在高校搞科研,不能沉迷于象牙塔,一定要走出去,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用贡献来求发展。响应浙江省建设纺织大省、新兴制造业基地以及重点发展生命科学等政策,浙江理工大学加大了对传统优势专业投入的同时,大力建设生物技术此类新兴专业,使其得到蓬勃兴盛的发展。在科研队伍建设上,一方面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学校给广大教师提供研究平台,营造良好环境,对重点人才、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扶植,使学校研究的氛围更浓、研究的水平更高、创新的成果更多、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产学研的这些良性互动,大力推动了浙江理工大学的科研实力。2001-2006年,学校共承担国家支撑攻关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近350项,上级拨款经费1.3亿元;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共51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已通过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正待国务院审批。
一个省属高校,为何能承担如此多的科研项目,获得如此多的科技成果?除了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校长期以来坚持的求是笃实、创新创业的精神,一个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一种能激励师生自主创新的良好机制。
实在且灵动,搭建创新平台
蚕学馆从创办之初,就根据创办人林启确立的“求是笃实”校风,选德行高尚、技艺精良之师育行谊笃实,文理优长之生,努力营造出讲实效、求实际、育实用创新人才的学馆风气。抗战时期,学校为保存办学实力,在校长陈石民、缪祖同的带领下,由浙西、浙东辗转到浙南等地坚持办学。八年西迁路,没有固定的校舍、实验室,但全校师生不屈不扰、奋发图强、艰苦办学,创造性地把田间地头作为教师授课,学生求学,全体师生服务乡民、培育新技术的场所,把蚕校抗日救亡、服务社会的精神辐射到了浙江省各地。解放之后,学校在继承和发扬百年办学传统,提出培养“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新思路,培养出了一批批立志献身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费君清说:“在新时期,要继承蚕学馆延续至今的校园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创新教育手段,以德育为根本,培养学生创造性人格;以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锻炼;以企业为依托,搭建学生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
近几年来,浙江理工大学根据全新时代的需要,创新校园文化和思政教育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坚持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假期内外相结合,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两课”为主渠道、以省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主要载体、以“四室”进公寓(学生党团活动室、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社团活动室、学生成才咨询室)为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同时,作为一所理工类学校,浙江理工大学创新加强以科技文化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教授讲台”等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浓厚了校园学术氛围;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其他各类科技文化竞赛,以点面结合的形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了重要平台。
在这种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氛围下,浙江理工大学秉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把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养: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以能力培养为抓手,传授学生创业本领;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改善学生创业环境;以创业基地为载体,强化学生创业实践。
基于这一理念,浙江理工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创业教育》、《企业营销与媒介策划》等多门选修课,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大学生KAB创业教育》课程,传授学生相关创业管理的技能,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通过设立创业风险基金提供学生申请,增设创新学分,创建创业强化班、建立创业导师制,在资金、制度和师资等各方面给与了学生创新创业的保障。而每年学校组织的“创业计划大赛”和“创富大赛”,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创业求富知识,进行创业策划和实践操作,优胜者会获得学校提供的一笔创业启动资金,并以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的形式,把比赛中优秀的创业方案,提供厂商和投资商参考采纳。
在此基础上,浙江理工大学强化了创业教育的基地建设:生存型的创业中心是学校在学生宿舍生活区营业用房创立的勤工助学创业中心,经营业务包括销售代理、教育培训、宣传策划、电子商务等,培养了一支支学生创业团队;学校创业中心的工作室,主要以制造企业为依托,如童装设计室和极地阳光广告设计室等,都对外接单设计业务;依托学院的主要有染织工作室和设计工作室,如服装学院依托教师科研,以电脑或手绘图案设计为主业的染织工作室,如艺术设计学院的新概念工作室和原创空间工作室等。
这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使浙江理工大学的学生得到了全面健康发展,先人一步接触了社会,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除了培育出一大批自主创业人才之外,也切实地提高了在校生的就业率。而那些在校期间获得过创业支持,毕业后事业兴盛的校友,也以设立奖学金、创业基金、提供师弟妹实践实习岗位等多种形式,星火相传,回馈母校。
实用且创新,创业人才辈出
两年的时间,让5000元变成了10个亿?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的创业传奇。但这样的现象,就真实地发生在浙江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身上。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学生金津上大一时,就瞄准朝阳产业——动漫游戏,“牛刀小试”,从5000元起步,盈利100万元。经过两年发展,他创办的渡口公司已拥有员工300余人,成为浙江省规模最大的网游企业。今年,当国际知名的风险基金对渡口公司进行战略性风险投资时,公司的估值已达到了10亿元。
像这样的创业致富传奇在浙江理工大学已经屡见不鲜。2005年被国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创业先锋、大学期间就致富数百万的吴立杰,就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带着42元钱上大学、最终创立杭州下沙网,创利润百万的尚贞涛则是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子。2006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之一的周毅,毕业后在四川沐川最穷的同心乡,用自己在浙江理工大学就学时学过的各方面知识,整合当地资源,建了养猪场、沼气池和小型酒厂,用亲身示范引导村民致富,在那个贫穷的小山村播下科学致富的种子。
周毅、吴立杰、金津、尚贞涛……这些创新创业的典型身上带着这个学校所赋予的独特气质。专业基本功扎实、个性低调、踏实诚恳,但敦厚淳朴的态度下又灵光奕奕,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能微小中见真知,困境中求发展,成就大业。
优良的学风造就一流的人才。求是笃实精神源远流长,创新创业的脉动历久弥新,从蚕学馆开创初期就一直延续至今。报业巨子史量才在蚕学馆学成毕业,1912年接办《申报》,任总经理,倾毕生精力,锐意经营,使《申报》成为当时全国拥有众多读者的最大报纸。老校友都锦生于1922年建都锦生丝织厂,创造性地把“西湖十景”织成丝织品出售,引起轰动,其后在杭州、上海等地开设营业厅。1926年生产的丝织风景画在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为中华民族争回了荣誉和自豪感。
先辈们的业绩,激励着理工师生不断努力,创新创业。而学校创业平台的搭建、创业基地的组建、强有力的师资和经费扶持,让理工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创业先锋。仅拿纺织服装这一块来说,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杭派女装”中有200多个品牌,其中一半以上是理工的毕业生自主创立,其中薰香、红袖、秋水伊人、可可尼、蓝色倾情、水芙蓉、女性日记等,都已具一定规模和影响。在杭州市评比的十大女装品牌中,由理工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就有6个。近日,中国品牌“吉芬”继先前在巴黎卢浮宫首开服装秀之后第三次登上巴黎时装周的舞台,而“吉芬”的设计师就是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服装学院的谢峰。
一批批毕业生走出理工大学的校门,进入社会,创新创业,成为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他们有的创办数码科技公司,有的创办计算机调色配色公司,有的创办CAD设计中心,有的创办纺织科技中心,有的在地方和行业中有较高声誉,被誉为“印染大王”、“丝绸大王”、“锁业大王”、“金融能手”、“软件新秀”等等。一块块国家级奖牌,一个个知名公司,为这所百年老校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诚如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裘松良所说:“理工11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从蚕学馆到浙江蚕业学校;从丝绸工学院到浙江理工大学;那种为发展、振兴中华而求是笃实、自主创新的奋斗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浙江理工大学这片热土,融入到每个理工人心中。
浩浩钱塘涛依旧,巍巍学府今更新。奋进中的浙江理工大学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秉承“求是笃实”之校风,“厚德致远、博学敦行”之校训,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努力推进学校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阔步迈进!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辑:蔡姗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