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汉语比赛的文化沁润
在英的中国留学生越来越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已无需赘言。但随着英国大街小巷“汉语使用者”的增加,各地人们会说点中文能立马变得“潮”起来。“你好”、“谢谢”,外国友人总有几句能“拿出手”秀一秀。我所在的谢菲尔德大学近日举办了英国首届“江苏杯”汉语演讲比赛,不同国家的“中国通”们惊艳的表现让我折服。
来自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杜伦大学等英国12所名校的19名成年组选手和来自谢菲德尔星星中文学校、Silverdale学校的6名儿童组选手,齐聚谢菲尔德大学第一高楼Arts Tower,全英汉语文化爱好者200余人到场为参赛者加油。作为一名中国留学生,我已迫不及待想一睹“老外”们说中文的风采。
中华文化的集成
葫芦丝、古典舞、绕口令、京剧、旗袍、折扇、武术、功夫……选手们的“十八般武艺”将众多中国元素集合起来,3分钟主题演讲、2分钟江苏知识问答,以及现场答问表演环节,比赛有序紧凑。比利时留学生Yannick Colinet和他的巧克力文化,韩国留学生Inhoo Jo和他的剑道文化,德国留学生Lukas Von Rantzau和他的啤酒文化,在舞台上,他们却在展示着同一种文化——古典的千年中华文化。
诺丁汉大学的Melissa Ward让我印象深刻,她学习了当代中国研究,自认为“中国通”的她去厦门见了她的“中国婆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文化差异导致的趣事,并笑称自己已经练就了喝白酒的“功夫”。伦敦南岸大学的Paul Greene是中国地方文化的纯粹追求者,他喝“哈啤”,吃北京烤鸭和天津“狗不理”,会学山东人“俺爱你”的示爱方言,令我忍俊不禁。
据到场的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仓健先生的介绍,“江苏杯”自2011年从日本发端,为全球中文爱好者提供展现成果和交流的舞台,随着大洋彼岸美国三届活动的成功举办,参赛人数增多,水平增强,很多选手已经去了南京大学继续深造,体会了六朝古都南京、中华文明摇篮之一的江苏省的人情风貌。
冠军的共性
比赛不同级别的冠军由来自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Annafay Brunner、谢菲尔德大学的Harry Armer,以及谢菲尔德星星中文学校的Sushain Razdan摘得。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浸染着不同的文化阅历,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冠军特质——谦逊、幽默,和满含着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热爱。
主场作战的Harry表现优异,和哈利-波特有着相似名字的他介绍道,自己13岁时因为一款三国游戏而开始接触中国历史,如今的他不再是贪玩的小男孩,怀着对汉语的浓厚兴趣,他曾到郑州求学,并希望去南京继续深造。
学习人类学和社会学专业的Annafay准备了《关心在于细节》的演讲,回忆了她在中国与当地学生互相关心的点点滴滴,并盼望着能够再次回到中国和他们见面。她还细心地提醒现场观众“天冷了,多加衣”,让我被浓浓的暖意包裹着。Annafay不仅中文说得溜,她也是现代中国互联网和手机文化的体验者,开微博、玩微信,和大家互动,有时候真会让人对她金棕色的头发和标准的普通话充满着矛盾的好奇。
儿童组冠军Sushain介绍了他和中国羽毛球世界冠军林丹的故事,并带来了书法表演,挥毫泼墨,“龙”字一气呵成,获得了全场赞叹。主办方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和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为获奖者们准备了南京大学学习深造项目和中国江苏八天文化游活动等丰厚奖励。
语言的魅力
来英之后,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学习中文的人远比我想象的要多。根据中国驻曼彻斯特领事馆潘云东总领事的发言,在曼城领事馆领区内,已经有600多所中小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掌握汉语成为了优于他人的巨大优势。我所在的谢菲尔德大学也早已开设了东亚研究课程,而国内名校如南京大学也开始与全球各大高校合作,接收了大批国际交流生。
语言是开启探索一个国家文化的钥匙,是与世界分享交流的密码,中文这一来自神秘东方古国的语言正在越来越受追捧。对汉语感兴趣的英国副首相Nick Clegg及特使Roger Davidson议员,亲临现场观看比赛的谢菲尔德市市长Vickie Priestley,会说“同学们加油”的谢菲尔德大学副校长,会唱中文歌曲的英国歌手Mary-Jess Leaverland……方块字在为中西文化的传播使命筑巢,说英文的中国人和说中文的外国人在这里交流,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沁润。
(责编: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