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在英国感受理想主义力量
不知不觉我在英国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了,细想当初惊艳于爱丁堡的一砖一瓦到如今对拿着手机四处街拍的小学弟学妹报以宽容一笑,爱丁堡已然成为我生命中的第二故乡。
在这五年间,总会有朋友抑或学弟学妹问我来英国留学最大的感触是什么,一开始我觉得这个问题真是很难回答,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中英教育差异让我从何说起呢?我第一年在爱丁堡大学莫雷教育学院读语言教育专业硕士有一门课叫Language in Use, 这门课的老师给我提供了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
我记得那是第一堂课,这位叫Evoy的老师对我们说语言是受文化、社会的影响,是形形色色的,而不是课本上的“There is a bag on the table”,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来到英国学习的原因。
一位语言教师不仅仅是要教授学生语法规则,还要把文化的东西传达给学生。学生从一个老师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技巧、知识,更是一种世界观,一种价值取向。我当时就被老师眼中的严肃打动了。
接着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公益广告,内容是说我们这个世界有着庞大的文盲人群,发达国家有,发展中国家更是严重,印度五分之一的人口完全无法读写,画面中有脸上有煤灰的中国孩子,有跑缝纫机的印度孩子,还有很多喝着褐色的水的非洲孩子。广告结束,老师低声说:“这些孩子就是我们语言教师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我们教授学生文字,当然他们学会了怎么读怎么写,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了获取文化知识的工具,一个人的命运会因此改变,而这也正是我们作为教师的使命——”老师指着定格的画面中的孩子说:“改变他们的命运。” 全班静默。念了十六年的书,那是第一次遇到一个老师这样诠释自己的职业,第一次心底被一个老师触动,终于,理想与金钱无关。
从那以后我每每都会跟人说起这堂课,说起老师眼中的庄严,说起静穆的班级,以及那股在我们国内大学已经无处可寻的理想主义精神。
(责编:路西)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或向《留学日记》联系投稿,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