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访谈:“平面设计在中国”伦敦巡展
伦敦是全球创意产业之都,其设计行业位居世界一流水平,拥有大批优秀的设计公司以及人才。
本周,年度伦敦设计节(London Design Festival)旗下的“平面设计在中国”(GDC,Graphic Design in China)展览在亚洲之家(Asia House)举行,展示过去十年来中国平面设计的成果,还举办“生·意”主题论坛,让两国业界人士有机会互相交流。
“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主策展人、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主席朱德才2003年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的伦敦传媒学院(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获得硕士学位。
他回中国发展之后致力于创意产业的传播与研究工作,多次赴海外参与各类展览和艺术节活动。
朱德才在接受子川专访时谈到自己在英国学习的经验,并介绍本次在伦敦展览的目的和意义。
子川:你来英国之前曾经工作过几年,后来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深造?
朱德才:十几年前中国对设计的认知和理解不够完整,没有体系化。我通过几年工作之后也发现自己在知识方面有一些短板。同时,从学生时期开始,我就特别喜欢英国的文化、艺术以及设计。
那时候我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可能性,因为工作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考虑出国看看这个世界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更大收获。
子川:在伦敦传媒学院学一年多媒体专业硕士,觉得收获大吗?
朱德才:因为我有几年工作经验,所以更多的不是想来学习技术性的内容,而是想接触多元思考模式。在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了解到不同的思考方式,我的收获很大—更多的是在价值观念以及对设计的认知上有了变化。
子川:你硕士毕业之后就回中国发展了?
朱德才:对。当时其实有过一些机会可能留在伦敦工作。但是由于我在国内的公司还在做,而且中国市场还是有上升空间,机会也很多,就选择回去。
子川:回去之后参与了哪些事情?
朱德才:我回国之后继续做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也开始做一些媒体方面的项目。我们还挖掘传统文化,并在其基础上做了一些产品。
4年前我开始对文化节产生了兴趣,着手把爱丁堡边缘艺术节(Edinburgh Fringe Festival),即爱丁堡艺穗节引进中国。
爱丁堡的活动是以戏剧为主,我们可能不是引入一个剧,而是引入一种模式,更多是把艺穗节的模式带到深圳。我们强调多元艺术的共融,包括舞蹈、很多肢体性的艺术形式。
子川:为什么要举办“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
朱德才:第一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是1992年在深圳举行的。当时在中国其实是没有“平面设计”这个名词的,以前称之为装潢、装饰美术等等。
那年的展览对中国平面设计领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活动。92年和96年两次举行展览基本上奠定了平面设计在中国的基础。
到了2003年,深圳开始申办设计之都,采用以设计来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我们就在那一年再次举办了“平面设计在中国”展览,之后每隔两年举办一次。
从2003年到2013年,这个展览走过了10年,我们特别希望通过回顾过去来思考平面设计在中国的未来发展发展方向。此次的展览浓缩了过去10年中国设计发展的历程。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以及海外巡展与各国设计师和设计机构能够面对面探讨平面设计未来的方向,而且不仅是其在中国的发展方向,还有全球平面设计领域的未来发展目标。
子川:这次在伦敦举办的巡展有什么特别之处?
朱德才:首先,我们此次带来都是在历届“平面设计在中国”获得金奖的作品,能够代表过去10年中国平面设计的最高水准。
其次,我们举办了“生·意”主题论坛—这不是指我们过来谈生意,而是有生活和创意两个涵义。我们通过这个论坛来探讨一座城市的设计发展如何与城市本身产生互动,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如何去影响设计的发展取向。
希望通过论坛,我们相对清晰地表达出一个当下真实的中国设计面貌,既描述出我们的设计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状态以及中国商业设计市场的实际情况,也通过我们设计师的发展描述设计公司是如何与社区互动合作的,进而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
伦敦是世界设计之都,是全球在创意领域中最活跃的城市,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与当地业界人士的交流,找到一些深圳城市发展可借鉴的方法。
我们特别希望跟伦敦的设计机构和创意人才探讨两地社会环境跟其设计创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展览竞赛的总结,也让西方业界和媒体朋友了解中国设计师正在做什么、是如何思考的。
子川:最近几年来英国攻读创意产业类专业、特别是设计类专业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朱德才:设计不是一个纯学术或纯技术的专业,需要你真正进入社会、并且需要很多综合层面的知识的专业。而怀着梦想的年轻设计师往往会忽视生活方面的认知,对社会化的议题了解可能也会比较浅。
其实,设计行业是非常残酷的,需要面对很多现实的问题。做一个成功的设计师需要顾及的层面很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有其商业性和社会性等诸多问题需要学习。
伦敦是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的好地方。我建议大家把心态放开,不要封闭自己,主动参与英国的各种社会活动,这些对设计师对社会的认知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