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孔孟学做菜 留学生暑期学汉语

留学生们在学习汉语



卜爱丽

暑期,哈尔滨又迎来了一批批短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背后,不同的人学习汉语有不同的目的。有的为了研究儒家的思想,与老师一起探讨《论语》、《中庸》;有的喜爱中国的饮食文化,一来品品地三鲜和宫爆鸡丁,二来学做几样拿手的中国菜;有的对中国的京剧感兴趣,虽然还听不懂京剧的唱词,却被京剧的表演和戏装吸引。当然,最有吸引力的是中国蓬勃的经济发展实力,来中国边学汉语边感受,让汉语学习变成了一次快乐的旅行。

研究孔孟翻译《论语》


7日上午,在哈工大留学生中心4楼的一间教室,记者见到了如约而来的美国小伙子丁罗比。


一见面,丁罗比向记者介绍自己,他把名字写在记者的采访本上,“丁是我英文的姓,罗比是我学中文时取的中文名字。”罗比很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出生在美丽的伊利湖边的克利夫兰,现在他在俄亥俄州大学读政治学。罗比的父亲是位经销钢铁的商人,母亲在家做家庭主妇,他有两个弟弟,一个读中学,一个读小学。


罗比学汉语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高中的时候,我学习过德语,我女朋友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所以我也跟着女朋友学习了一点西班牙语,但我学习这两种语言兴趣都不大,因为它们与英语区别不大。”到大学选择外语的时候,有的学生为了看懂日文的卡通漫画,选择学习日语,还有的因为伊拉克战争,选择学习阿拉伯语,“我那时有位中国留学生朋友,他告诉我很多中国的文化和事情,我开始对中国入迷,学外语的时候就选学汉语。”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罗比的汉语水平提高很快,他开始读很多关于中国的图书。有一本英国人翻译的《论语》引起了他的兴趣。随着阅读的深入,他被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吸引了,今年暑假前,他决定到中国来研究孔孟。罗比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今年6月20日,罗比来到了哈尔滨。


来哈尔滨,罗比的研究还没有开始,已经有了两个外号。“在来哈尔滨的火车上,我与火车乘警聊天,我告诉他我的名字叫罗比,乘警说还是叫萝卜好,因为我的胳膊比较白,乘警就叫我白萝卜。”罗比高兴地说,他很喜欢这个外号。“还有一次去哈尔滨公园散步,因为我走路特别快,一位中国人说我像小兔子一样跑。我纠正说,我是大兔子,所以我的第二个外号叫兔子。”


罗比汉语课是一对一地教授,他选的“儒家思想和变迁”专题。在汉语老师的辅导下,他已经通读了《论语》、《大学》和《中庸》,老师告诉他,要弄懂儒家思想,四书等儒家经典是必须要下功夫读的。罗比说,他不光认真学了儒家经典,对《论语》还特别感兴趣,现在每天都抽出时间来背诵《论语》中的名篇。“回国后,我准备重新翻译《论语》。”罗比一脸阳光地告诉记者。


一个人的“长征”


胡可通是美国纽约曼哈顿大学的高才生,是美国CET哈工大项目的短期语言培训学生。哈工大CET项目负责人郭宁老师介绍说,胡可通已经是第二次来哈尔滨学习汉语了。他前一次来哈工大是2005年的夏天。


胡可通说他是个中国迷。除了2005年夏天来哈学汉语外,胡可通还多次到过中国,中国的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他都去过。但最重要的一次旅行是在去年,当时,“中国正在搞纪念长征的活动,我对长征到底是怎么回事搞不明白,所以自己一个人跑到中国的瑞金,沿着长征的路线走了一趟。”胡可通笑着说,“我不是用脚走,而是在这条线路上乘车,每到一个重要地点就下车进行了解,最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了延安。”


说到这次来哈学习汉语,胡可通说主要还是为了练习自己的听力和口语,但他也带来了自己的研究专题——“文化大革命史”。在研究这个专题的同时,胡可通对中国的文学也感兴趣,李白、杜甫的诗歌、鲁迅和巴金的小说都读过。对鲁迅的《药》胡可通印象很深刻。


通过学习汉语,胡可通对中国和美国进行过对比,“有一次,一位中国的朋友请我去他家里做客,这是我第一次走进中国老百姓的家。朋友的母亲非常热情,做了一大桌子菜,桌上的盘子有好几层。”要是在美国,请朋友吃饭不会这样,“菜不会一次上一桌子,吃了再上,不会浪费。”因此,胡可通认为,中国人与美国的文化差异很大,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


在与胡可通对话中,记者发现他的汉语除了部分汉语声调发音不很准确外,口语对话都很流利。但胡可通自己并不满足,每天要坚持写作业,还要学习20多个生字,“在这学习汉语可比在美国学汉语快多了!”


对胡可通来说,收获的也不光是听力和口语,饮食习惯也有了变化。“在美国,饿了可以随便吃。而在中国,吃饭要按时,不到时间不能吃。所以美国人吃得多,胖人就多。在哈尔滨,我早上基本上不吃饭,省下一顿留在晚上吃,因为我晚上要学习很长时间。”胡可通说。


喜欢汉字书法


“竹子”生活在法国,但“竹子”的法国朋友告诉记者她是越南人。


原来“竹子”的父母是越南人,在越战的时候,父母去了法国,所以“竹子”又成了法国人。


记者觉得“竹子”这个名字很特别,“竹子”说,她的越南名字的意思就是竹子,所以汉语老师给她起汉语名字的时候,就叫她“竹子”。


“竹子”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母亲很少外出工作。“竹子”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法国,我家属于普通家庭,但生活还可以。”


“竹子”喜欢汉语是源于对汉字书法的喜爱。“法文也有书法,但完全不同于汉字书法,中国书法有时候就像画画一样。”在大学选学外语课时,一位中国的老师建议“竹子”学汉语,一是“竹子”喜欢汉字书法,另外“竹子”老家在越南,对邻国中国的文化多一些了解,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其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竹子”和她的法国同学学习汉语一样,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他们在法国学的是国际贸易,现在中国的外贸非常红火,将来会越来越好。他们希望学好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竹子”说。


第一次听京剧


安明和云信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后,中国一切都是新鲜的。


云信告诉记者,这次来哈尔滨学习汉语的共有7名法国同学,此前他们在法国已经学了4年国际贸易专业。商品贸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云信和他的同学们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来哈尔滨学习汉语。


安明说,她在哈尔滨印象最深的是看京剧演出。“我的汉语还不是很好,演员唱什么听不懂。但京剧的服装很好看,特别漂亮。京剧的唱腔也特别,它与中国人平时说话不一样,但很有韵味。京剧演员脸上的色彩也不一样,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化妆。”


除了看京剧,安明和同学们还经常去校园周边吃中国的小吃,有一道菜大家最喜欢吃,菜名叫宫爆鸡丁,“吃的时候大家辣得嘴都麻了,汗也下来了!法国菜有些甜,辣味的菜还是第一次吃!”


学做中国菜


与安明的法国同学不同,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卜爱丽不光是来品尝中国美味的,她在学习汉语的同时,还要学做中国菜。


卜爱丽的父亲在纽约的华尔街工作,母亲从事化学研究。她的妹妹是名高中学生。而卜爱丽自己在大学读英语专业。“我10岁的时候,父亲给我找了一名中国家教,她教我汉语,还给我讲中国的文化和故事,这让我对中国很着迷。”卜爱丽说,“在美国,有很多美国味道的中国餐馆,我觉得美国的中国餐馆不正宗,一直希望到中国品尝真正的中国菜。如果能学习做几道中国菜,那就太好了!”


为了帮助卜爱丽完成她的选题,在汉语培训的同时,哈工大的老师们为她开设了中国饮食文化课,“知道如何包饺子、包粽子,还学习了炒芹菜。”卜爱丽说,这次她来中国吃到了最好吃的茄子,“美国也有茄子,但做得一点味道也没有,茄子到了中国那么好吃,简直不可想像。”卜爱丽说她做得最好的一道菜是“地三鲜”,青椒、土豆、茄子放到一起做,味道美极了。“不过我做得还不很地道,相信会越做越好!”


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相关文章 Related Story
 
 
 
 
 
 
 
 
 
     
 
 

 
 
英国七成多司机不会看地图  
《一曲销魂》: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皇家赌场》(精讲之六)  
研究:阴柔的男人更忠诚  
麦当劳要涨工资了!  
英语点津最新推荐
胸小也性感 凯拉·奈特丽全裸拍广告  
'No plans' to sell off greenback  
想想你所拥有的  
“异性恋”说法多
 
Greetings 打招呼  
 
 
 
 
形容人有“亲和力”都有哪些形容词?  
“低生育,素质好,男女都是宝”,怎么译为好?请教高手!  
请问“老乡”这个词怎么翻译?  
C-E: how to say "路盲"?  
各位,“相亲”英语怎么说?  
指纹上的ridges and loops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