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志顺绘
|
2007年考研硝烟刚刚散去,又将迎来毕业生找工作的高峰。
日前,笔者进行了一项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调查,正在择业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起薪期望是每月1500元,而同一所大学里的大一新生,对未来的起薪预期则为每月3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近日北京一项对高中生职业预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毕业生起薪只有1000多元的现实背景中,北京高中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为2800多元。
显然,无论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毕业之前都处于“梦想”之中。而只有正面临毕业的学生,才体会到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这种落差,不但影响学生的正确择业定位,也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而造成这种就业落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畸形的成才观灌输。家长、学校和整个社会,从小都会给孩子灌输一种观念:只要上了大学,读了名校,前程就十分光明。于是,学生们也会天真地把读书、升学与就业联系在一起,却很少思考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等到毕业,当他们按心中期望的“前程”去找工作时,失望往往难免。
其次,迷失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都竭力给子女提供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希望其一心读书。但在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不会懂得挣钱之难和生活不易。当他们搞一次小型聚会就用去三五百元,买一件衣服要上千元时,自然会想,只有3000元的起薪,才够一个月的开销。
第三,虚假的就业景象宣传。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然而,在招生宣传册上,一些高校往往会说本校的就业率高达95%,而真实签约率可能远远达不到。虚高的就业率,往往是将所谓灵活就业、隐性就业扩大后得到的。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被这些用数字撑起的假象迷惑,盲目乐观。
大学生就业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对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很有“杀伤力”。解决这一问题,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又不能指责他们期望过高、好高骛远,社会应给大学生真实的信息,不然,被教育吊起的过高回报胃口将影响教育以及受教育者健康发展。(熊丙奇)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