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奥运会时作为柔道和跆拳道的比赛场馆、赛后将作为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的建设标准既要符合奥运场馆的特殊“身份”,又要为赛后利用做足准备。
而在场馆外观上,设计师也力求与校园和谐统一,将锈红色金属板分布在整个外立面上,与整个校园浑然一体。
为达到赛时和赛后用途的“兼顾性”,设计师还下了哪些工夫,本报对话场馆设计师庄惟敏,请他解开这座体育馆的“奥秘”。
设计初衷
体现运动精神同时兼顾赛后利用
法晚: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给人感觉条块分明,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设计呢?
庄惟敏:体育馆位于北京科技大学校园中心,南侧为学校食堂和新学生公寓,东北侧为教工住宅,西侧为体育场。这样的环境,要求它应该是对称的建筑,才能与整个校园相协调。
北科大被誉为“钢铁摇篮”,因此我们把体育馆的外形设计为一个机械零件或是一个铁锭,稳定而对称。
起初我们将建筑的颜色设计为深灰色,但为了与校园内的其他建筑颜色相适应,最终选择了锈红色金属板的屋顶和墙面。
法晚:在赛后利用上是否也做了特别的考虑?
庄惟敏:北科大体育馆除了要达到奥运场馆的各项要求,作为在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奥运会后的利用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比如现在的临时座椅赛后将被拆除,场地可以改建成篮球场,热身场地赛后变成50×25米的游泳池等,可以说这座奥运场馆以后能成为学生们的综合体育馆。
部分场地赛后利用一览
临时观众席——篮球场、网球场等新闻发布厅——舞蹈教室
分新闻中心——学生活动中心贵宾餐厅——展览休息空间
单项联合会——体育教研室
运动员休息室和检录处——学生健身中心赛时热身场地和单项竞委会办公区——标准游泳池兴奋剂检查站——按摩理疗房
裁判员更衣室——健身中心更衣室
实用功能
体型系数偏低增强场馆保温性能
法晚:场馆的外形独特,是否也在实用功能上有一些独特之处?
庄惟敏: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的这种外形,使得它的体型系数很小,这对于建筑的保温性能有很大的提升。体型系数是建筑外表面积除以体积后得出的数值,体型系数越小,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就越好。
我们在体育馆外形上没有做繁复的设计,使得它外表面积小,它的体型系数只有0.11。这个数字,远低于北京市一般公共建筑体型系数控制在0.3的标准,全面提升了保温性能。
另外,为减弱太阳东西晒对体育馆的影响,在体育馆东西外墙立面设计时采用了相对封闭的设计手法,只设置了少量的外窗,大部分采用复合金属幕墙,使夏季时整个体育馆的能耗大幅降低。
节能理念
充分利用阳光供应热水和照明
法晚:体育馆在绿色奥运上还做了哪些文章?
庄惟敏:我们希望能有效利用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力求将建筑带给环境的负荷降到最低。比如整个工程由主体育馆和一个热身场构成。
热身场屋顶上排列了约8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管。奥运会期间为进行比赛的运动员提供洗浴热水的预加热,奥运会后,供应学校游泳馆更衣室淋浴热水需求。
主体育馆还在比赛场馆中央安装了148个直径为550毫米的光导管,通过采光罩高效采集自然光线照射到馆内,得到由自然光带来的特殊照明效果。
法晚:在用水上也会有节能处理吗?
庄惟敏:当然,洗浴废水经地埋式处理设备处理后,将作为中水回用至浇洒绿地和冲洗道路。而场馆一层与二层之间的架空平台也可收集雨水,经中水处理设备处理后也能达到回用标准。
安全观赛
避免人流集中设置诱导疏散系统
法晚:大型体育赛事观众很多,在安全设计方面场馆有哪些考虑?
庄惟敏:设计中主要考虑了避免发生观众过度集中或停滞的现象。比赛馆的二、三层都设计了充分的大空间休息厅,作为观众一次疏散的停滞空间使用,其中二层观众可以直接疏散到室外平台,三层观众通过8处垂直楼梯疏散。
观众的主要出入口等处设置了明确统一的座号标识,使观众群能够在入场前及早分流,对号入座,避免人流过度集中。
比赛期间,各分区内在有效避难通道上设置了防灾监视、避难诱导系统,通过电子显示屏、防灾广播迅速发出避难疏散信息,使疏散工作顺利进行。
无障碍设施
细节考虑周到残奥会无需再改动
法晚:残奥会时体育馆还将作为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的比赛场地,为此设计了哪些无障碍设施?
庄惟敏:我们尽可能地在所有设施上都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包括入口、停车服务区域、看台、卫生间、医疗点等细节处都做了特殊设计。
设施的位置和尺度都符合残疾人的活动范围与习惯,并在特定部位设置了扶手和坡道,因此在残奥会期间,场馆不用再作额外改动。
比如三层看台附近设有轮椅坐席共64个,集中在疏散口附近,位置上也确保了不给其他观众带来不便。
另外,体育馆内共有5部无障碍电梯,电梯门口设有提示盲道,按钮有凹凸感,适合盲人使用。电梯内外的按钮高度设计只有90厘米高,方便坐轮椅的人使用。此外,电梯内还设语音提示系统。 (访谈专家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设计师) (记者姚奕)
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