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新型艺术展:手机里的“打工妹”
“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及世界各个角落,现在恐怕很难找到多少家里没有中国制造商品的人家,从手机、iPad, 到服装、日用品,甚至家具、沙发无一不有。
谈到中国制造,在西方,人们往往想到那些高大密集的厂房里成千上万、无名无姓埋头工作的工人。而一位在伦敦的华人女艺术家通过一个新型的艺术展,向西方观众展示“中国制造”背后一些有血有肉的“打工妹”,展示她们的苦与乐,以及她们的理想和追求。
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叫金翱文。我结识她还是三年前她在伦敦举办以中国独生子女为主题的艺术展上。最新的艺术展金翱文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社会问题上。
展览开幕前,我问金翱文为什么选择“打工妹”作为她艺术创作的主题?
她说,中国的农民工不仅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劲旅,而且他们的生存状况也受到中国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而在人数庞大的农民工里绝大多数是年轻女工,这些离乡背井来到城市打工的女孩子往往被人们昵称“打工妹”。
“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我一直关注这些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子们的命运。我希望了解她们,把她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她们的苦恼与快乐、她们的理想和追求,通过艺术形式展示给世人。”
金翱文说,她从两年前开始着手这个项目,期间她前往中国许多工厂集中的城市,结识了800多位“打工妹”,了解她们的人生故事和日常生活。
新一代“打工妹”
金翱文说,在与这些打工妹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发现今天的打工妹跟她们父母一代的农民工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八、九十年代的农民工生活更加艰辛,工资微薄。他们大多省吃俭用,把钱寄回乡下老家养家糊口。而她接触的这些打工妹,她们的经济收入比前辈农民工改善了很多。她认为,大多西方媒体谈到中国农民工时,焦点仍然停留在他们的收入和生活状况上。
“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注,这些年来农民工的收入有不少改善。我结识的那些打工妹一般对她们的收入都还满意。而且跟她们的父母一代农民工相比,她们更有追求,也更享受生活。很多女孩子并不需要把工资寄回家,而是像城里女孩一样买时装、化妆品,看电影,去夜店等。”金翱文说。
“户口”制度的阴影
我问金翱文,那这些打工妹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这就是我最想传达的信息。这些从农村来城里打工的女孩子对我说,她们最忿忿不平的是二等公民的地位。因为没有城市户口,不管她们挣多少钱,外貌如何时尚,很多城市人总是把她们视为‘乡下打工妹’。”
金翱文说,她认为,中国的户口制度使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沦为二等公民,他们由此不仅不能享有许多基本社会权益和福利,而且对他们的自尊心也造成极大伤害。
她说,大多数打工妹对老板不满。因为她们说,在老板眼里,她们不过是挣钱的机器, 很多老板对待她们的态度就像对待奴隶一样。因此,尽管收入和生活状况有改善,不少打工妹仍然频频跳槽,希望找到一个能尊重工人的雇主….
艺术家的灵感
金翱文说,跟这些风华正茂、充满活力的“打工妹”接触之后,她发现跟城里的女孩子一样,这些农村来的女孩各有追求和理想,打工只是她们从农村进到城市的第一步!
这给了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她邀请了20位年龄在16岁到30岁之间的“打工妹”参加艺术创作。让她们通过表演,把想象中未来的自己表现出来 - 她们有的想当演员、歌手或经理,甚或自己当老板!
我问金翱文,为什么选择小小的手机来作为艺术平台呢?
“因为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我看到所有的‘打工妹’天天在手机上找工作、查信息、交朋友,就想,还有什么比手机更能揭示她们的世界的呢?”
金翱文还认为,比起绘画、雕塑等只能观赏的艺术形式,手机能够使观众同艺术家的创作互动。她买下了这些“打工妹”自己的手机,把这些女孩的表演录像存储到她们自己的手机里。观众可以根据指令按键,看到某个“打工妹”的表演。
金翱文还笑着说,中国文化中也有“把玩”的传统。相比大多数艺术展上“不能触摸展品”,这个“打工妹”艺术展鼓励人们“触摸”展品!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