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BBC> Study In UK> 留学日记  

曾飙专栏:免费的自由

曾飙专栏:免费的自由

搞学术也要守规矩
BBC中国网《留学英伦》频道为旅英华人提供抒发情感、分享经验的平台。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曾飚定期为本频道撰写文章,涉及话题广泛,用自己独到的视角体察留英生活。—编者

首相布朗在6月16日《泰晤士报》发文,题目是《互联网像水和煤气一样重要》,我刚在去波士顿茶会(Boston Tea Party,一家英国本土饮馆,类似于星巴克)的路上。最近两三周来,我一直在这个地方,只因为这里有免费的无线互联网,坐在窗边的大沙发,我拼命地在打字写东西,往外投简历。

当我还在北京读书的时候,一家叫雕刻时光的咖啡馆突然在北大和清华之间的胡同里出现,此后,越来越多的发呆的学生、未发达艺术家、学术流浪汉在那里出现,我就很少去了。为提拉米苏这样的译名感悟地中海的风情,梦呓般地泡一个同样梦一样的女文青,绝对不是我的风格。

我是真的爱学术。当年在大学,常常向国外网友求助,要求下载个关键论文,久而久之,在校内出现了专门复印国外学术书籍的专用服务,就像当年那些带着棒球帽,在研究生宿舍挨个串门,推销盗版文艺电影、打口古典音乐CD一样,这种跨洋下载和学术复印,是滋养一代人学术的山寨精神。

习惯了这种免费或者廉价的便利,中国学生到英国,遭遇到的互联网第一个不适应是没有了免费的下载。我一个朋友,因为头一周在实验室熬夜下载过度,被学校计算中心约去谈话,因为有非法下载的嫌疑,最重惩罚可能开除。

在大学内部,你接触到的资料,特别是互联网资料,加上开发的很好的学术搜索工具,真的瞠乎其目。但是,校内学术数据库,对外保护的非常严密。一旦你身处校外,你很难再接触到这些资料。即使用Google Scholar搜索,你也很难看到全文。显然写论文,不能够靠摘要。

在现代学术中,英国,或者说英美这种有价有门槛的学术资源,很难产生中国的学术山寨精神,也许这会让人感到扫兴,学术变得如此势利,专业化,不是人人都可以上来写一篇《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全球社会发展规律》,拿来申请哲学教授;积极地看,让你知道学术的可贵,懂得知识的有价,也明白交了的学费用在了哪里。

也许最方便的是求职。在英国学术圈中,你也能够听到很多潜规则的议论,但是潜规则绝对是任何行业的中高级人材才配享有的待遇,一个普通小小博士后或小讲师,除了努力发文章,暂无没有被潜规则的荣幸。因此一个公开的求职环境,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互联网提供了这种方便。比如常用的www.jobs.ac.uk

也许是离开中国太久了,我不知道现在的大学里面,中国的学术资料建设如何,但是每每看到,一个大学的页面有死链接。专业的电子邮件往来,用的是hotmail,gmail,多少让人感到有些失望。更是看到没有job description,只有详情致电的招聘,总会让人担心自己算不算那个需要的人材。

如今回头,当初爱学术,是因为自由。如今明白,搞学术,自由很重要,但是一种规矩和自律的存在,才能使人免于过度自由而导致沉溺和放纵。首相布朗的文章,让我明白了这点:互联网为生活,而非生活。这个无可救药的英国功利社会,打碎了学术的咖啡馆梦想,不过我喜欢。

BBC中国网《留学英伦》频道欢迎各位读者投稿,分享留学生活的经历和体会。投稿请发送到study@bbc.co.uk —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