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伦印象(一):走进BBC
伦敦希斯罗机场,入关检查处队伍排得熙熙攘攘。夹在印度大叔和黑人游客之间的那个女孩,瘦瘦小小弱不禁风的样子,背上一个大包,手里一个小包,头发乱七八糟还没有从11个小时的飞行中缓过神来。
“你,过来。”她就走上前去。“叫什么?”“金璐。”“来英国干什么?”“在BBC实习。”“那是什么?”“嗯?什么是什么?”“BBC是什么?”“……”“我问你BBC全称是什么?”“哦,英国广播公司。”“好了,可以了。再见。”——就这样,当我还在等待更多“有意义”的盘问时,就轻而易举地被欢迎进了英国的土地,伦敦。
我的生命中似乎有许多说不出缘由的出乎意料。BBC的这个实习机会是我参加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得到的奖项。得到它很大程度上是巧合。在飞机上我一直在想有多少人默默支持甚至牺牲才让我有这个机会。我在这里写这些,希望他们能够看到,能够喜欢。
伦敦掠影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来伦敦。两次时间相隔不长,目的不一,但第一眼印象却很相似。天干干净净,城清清爽爽,人匆匆忙忙。
坐火车从机场到城里的话,窗外就能看到一些生机盎然的菜畦,红墙绿院的宅邸,很少的人,很宁静的天色。
坐汽车从高速走,就逐渐多了城市的霸气,高楼大厦肥硕清瘦的都有,稳稳当当不动声色地比美。其实这些,也就是第一印象而已。几条街巷,几个广场,光影掠过就以为看到了整个城的样子。所以这之后的每一天,随便看看走走就经常吃惊地瞪大眼睛,觉得第一眼的伦敦骗了我。而伦敦天生就是惊人的。
走进BBC
周一到伦敦,周二早上当我站在BBC大楼前面被领着穿过一层层保安往里走时,感觉像好梦开始了。
BBC World Service的大楼在伦敦市中心,出入多次才逐渐弄清它的结构,庞大的主楼旁延伸出的侧楼,再连接起来,中间围出巨大的空地,一个小小的人站在那里,会有到了古罗马斗兽场的错觉。建筑无疑是很古老的,门头上繁复的雕刻有中世纪的遗风。我对建筑不够精通,不敢乱说,单单感受那种气场就足以震住人心了。
我的部门指导是BBC Learning English中国组的制作人杨老师。跟着她参与制作网站上的英语教学栏目是第一个星期的工作。
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关于公共演讲的采访兼教学的双语节目。如果你经常关注BBC Learning English的中文版网站,应该不久就可以看到和听到。由于之前我有播音和教英语的些许经验,再加上杨老师和同事们的帮助鼓励,整个节目的制作还比较顺利。第一次在BBC的录音棚里都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音,于是美美地照了几张留作纪念。
中国组里有几个中文能力颇为强大的英国同事。有一次身旁安静工作着的英国帅哥突然叹了一口气,说了声“乖乖隆地咚”,我吓得手里的喝水杯子差点砸掉,然后笑了一整天——那可是我家乡的标准方言!
每一个做这份工作的人,相信对于语言都有多多少少的迷恋。办公室里有会好几种语言的人,有婚礼完全按照奥斯汀小说来布置的文学迷,自然也有在慈善书展上抱回来大本大本字典的人。而最近则加进了一个我。
点滴感受
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很多英语初学者会问我怎么学英语。我常常一时答不出来。毕竟不同的人可用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以及坚持的毅力都大不一样。
我自己学英语的过程是幸福并且幸运的,但是想想自己糟糕的德语,以及在德语课上呆呆看着老师云里雾里的感受,立马明白一种无奈的绝望。
BBC Learning English网站博客上常常有初学者留言想学英语,但只是羡慕别人,缺乏真正的行动力。我想真正有用的办法是兴趣,是心里痒痒的那种冲动。
这也是为什么来了这里,看到办公室里同事们每天绞尽脑汁搜罗各种有趣的英语教学资料,编写各式小文章、小博客,甚至把自己两岁跳苏格兰舞的滑稽照片让妈妈从苏格兰的家里扫描了发来,当成辅助照片用在网站上的时候,我一下明白了这些努力的意义何在。
当然,闲聊之中还会知道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人生故事,才知道这里也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光鲜的地方,也有酸甜苦辣的生活种种。不过那又是另一个长长的故事了。我在这里的两周,体验或是没有体验到的,都或许又是一番无法解释的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