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BBC> Study In UK> 天舒访谈
BBC UKChina

天舒访谈:剑桥的华人院士

天舒访谈:剑桥的华人院士

梁维耀和Nevill Mott爵士,后者为诺贝尔物理学得主。两位教授同是凯斯学院院士。此照片摄于1994年。

约到梁维耀教授做采访很偶然。

今年是剑桥大学建校八百周年,我在着手准备做“剑桥系列”介绍时,希望能在剑桥大学找到与中国有渊源的学院或个人。

Gonville & Caius College(冈维尔与凯斯学院)成为我的首选。

现任学院院长Christopher Hum爵士是英国前任驻华大使。该学院一位前任院长与中国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已故英国科学家Joseph Needham,他的中文名字是李约瑟。

副院长/主席

梁维耀教授是Gonville & Caius College的主席,相当于学院的二把手。他被院长Christopher爵士推荐给我,让我在采访过剑桥大学校长Alison Richard女士之后,意外惊喜地用中文采访到一位华人副院长(或称主席)。

“我在收到你的邮件之后就一直在考虑,我的职务——President用中文怎么翻译,”梁教授缓缓地说,“我想还是应该叫主席为好。剑桥的院长(Master)可以是从校外聘请来做领导的,但是主席通常是由院士选举产生。从工作性质来说,院长对外的任务比较多,而主席主要管理学院内部事务。院士在选主席的时候要参考的首先是,他在学院的资历要比较久。我已经在剑桥学习工作四十多年了,认识的人比较多,对学校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较了解。”

梁教授的父亲在二战时为躲避战乱远渡重洋,从中国迁移到印度尼西亚。在雅加达长大的梁维耀17岁时只身来到英国,那时候他只会说几个英语单词。

年轻的梁维耀先在朴次茅斯科技学院进修英语,准备A Level考试。之后他考入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剑桥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

几十年过去,他在剑桥大学实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投身科学领域,潜心学术研究。

曾经的留学生

“其实我第一次到剑桥来的时候还是个中学生。那时候我是穷学生,现在我是穷教员(笑)。穷学生夏天放假的时候要去采苹果。剑桥附近是农业区,有很多苹果园,我在那里采苹果的时候就爱上了这个地方,没想到五年之后我真的会过来做研究。”

梁维耀先生在1963年考进剑桥,1968年成为Gonville & Caius College的院士。当时他的院长正是和中国结下缘分的李约瑟。

“李约瑟的一位女学生鲁桂珍对他的影响很大,是她让李约瑟对中国产生巨大兴趣。那时李约瑟是著名的胚胎学专家,也是由于他对中国的兴趣,1943年,他接受英国外交部和皇家学会任命,到重庆帮助搞西南联大。”

李约瑟编写的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又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对现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采访梁维耀教授的当天,他特别把学院里李约瑟曾经用过的办公室指给我看,“他去世的时候,《纽约时报》把他评价为‘二十世纪的达尔文’,我认为这个比喻是恰当的。”

梁维耀教授是Gonville & Caius College的第二位华人院士,他对所在的学院和剑桥大学充满感情。在说到剑桥的特点时,梁教授的总结是,它是一所完全不内向的大学,吸收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有很多大学格外看重自己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但剑桥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这是剑桥一个很大的优势,也因为这一点而树立了浓重的学术风气。我们这里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是从外面请来的。剑桥看重的是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