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余名学子进场应聘122家企业的4400余个岗位,但最终只有530人交流成功,92%的学子空手而归,88%的岗位仍虚位以待。
为何原本的供需两旺,反倒出现了招聘、求职两难的结果?业内人士认为,缺乏实际技能培训环节是导致这一怪现象的根本原因。
工作经验成供需“绊脚石”
再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了,“工作”二字成了这段日子在赵良脑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为了尽早给自己找到一个“落脚之地”,这位威海职业(技术)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应届生早早就给自己准备好了应聘资料,在听说3月15日要举办招聘会的消息后,一大早他就拿着材料满怀希望地直奔人才市场而来。
“和我们专业对口的工作真多。” 看到前来招聘的企业摊位鳞次栉比,赵良的话语中流露出了明显的欣喜。他赶紧从包里拿出一份厚厚的简历,径直来到威海富电电子部品有限公司的招聘摊位前。
“我想应聘模具设计工作。”
“工作多长时间了?在哪工作过?”招聘人员这么一问,赵良顿时感到手足无措,因为还有两个月他才走出校门,何来的工作经验?
随后,招聘人员又试图从多角度考量赵良模具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他对这一技术的掌握程度,最终,因没有实际操作经验,赵良的应聘宣告失败。
常亮是来自辽宁本溪的一名机械设计专业的应届专科毕业生,虽然坐了一晚上的船从大连连夜赶过来,但一下船就打车赶到人才市场的常亮看上去兴致很高。“我很喜欢威海,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在威海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常亮冲记者摆摆手,转身融入了拥挤的求职人流中。然而,2个多小时后,当记者再次在招聘大厅里遇见常亮时,他的脸上却写满了迷茫。“我选择的几个和我专业对口的单位,他们都只打算要有工作经验的,像我这样的他们并不感兴趣。”常亮失望地说。
失望的还有企业。
“这几年企业发展得非常快,十分需要具备一定研发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可我们这次想要招的5名技术研发人员,最终一个也没有招到。”烟台三环集团乳山双连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翟女士称。
双轮集团的招聘摊位从招聘活动开始,始终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但一问集团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文斌,他却无奈地表示:“结果很一般。别看来报名的人这么多,但我们所需要的、适合条件的人则太少太少。”
曾拒绝了赵良的富电电子部品公司同样也没有招到足够的人员。
记者注意到,让企业和毕业生都感到失望的是一个招聘条件:一定的工作经验。有相当多的企业在当天的招聘会上都明确注明“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者”,甚至直接标明必须“有×年以上工作经历”。如市区一家计算机系统集成公司,所有职位都注明需要2年以上工作经验。一家建筑企业招聘的质管部专业人员,则注明需要3年以上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已成为当前大学生除学历之外的第二块就业“敲门砖”。
职场“新人”碰壁有因
明明是求贤若渴,为何却要高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牌子而把众多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社会大环境有关。今天进场招聘的企业,民营企业占到了55%,外资企业则占到了33%。这些企业经过了最初的发展阶段,目前普遍已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需要的人才层次更高、能力要求更强,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间都不允许我们拿出二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对新人进行培训,因此我们优先考虑有工作经验者。”双轮集团的招聘人员表示。
“往年我们招了许多应届毕业生,像2005年我们一次招进了15名大学生,然后由老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生活上公司还专门为他们建起了大学生公寓楼,条件比普通工人优厚许多。但是目前,这批大学生留下来的不多,公司好不容易把他们从一个新手培养得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但公司付出的心血却明显白费了,有许多人甚至连招呼都没有打就无影无踪了,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研发进程和发展。吃一堑长一智,考虑到今后公司发展的稳定性,我们今年决定还是招有工作经历的人更为稳妥。”乳山双连的翟女士则坦言道出了另一个理由。在翟女士看来,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比较浮躁,缺乏脚踏实地、吃苦钻研的定力,对“你能给我什么”想得多一些,对“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则想得少一些,这让公司对招应届毕业生缺乏信心。
记者注意看了一下翟女士手中的招聘简章,技术研发人员的工资待遇是:试用期月薪2000元以内,试用期满月薪2000元至5000元,缴纳五金。待遇不算低。
而当天下午,记者随着应聘者一起来到一家企业,记者看到,几十名应聘技术工程师的应聘者一字排开,每人面对一台操作机器。公司的招聘人员站在一旁,对应聘者的技能进行现场评定。
“我没摸过这些机器,真不知道怎么操作。”考试还没开始,来自江西的苏进朋心里就有些发毛。苏进朋说,他学习了三年机械自动化,实地实习只有半年。而且在实习过程中,由于实习企业不允许实习生操作机器,他只跟企业工人学了一些皮毛。
最后,苏进朋主动提出到该公司进行学习,可以不计报酬。但公司方面还是担心,如果他把第一家工作单位当成自己的实习基地和跳板,这样公司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技能培训后,到头来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校企合作对口培训是解决之道
“不管企业是嫌应届毕业生心态比较浮躁而不愿意要,还是企业自身比较浮躁不愿意花费精力培养大学生,一个现实问题谁都回避不了,那就是,想找工作的找不到,想招人的同样也招不到,如何解决这种两难局面?”绿能供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学进表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要从机制上入手,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和走上工作岗位之间,设置一道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环节。
对此市区一家水产生产企业的招聘人员也表示认同。他建议,企业应该密切同学校的合作,进行“订单式”培训,即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制定培训课程。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高校实习生,这一观点要改变,想要马儿跑,还不给马儿草,那肯定不行。对于实习生,企业不但不应该拒绝,还应该积极欢迎才是。”这位招聘人员表示。
而据了解,目前我市一些企业通过高校专场招聘会、定向培养等形式,已实现了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用工需求信息的无缝对接。
“随着人才流动环境的日益宽松,以及人们对自我发展前景的设计意识的增强,跳槽不足为奇,但我认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到新的工作岗位,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多学习一些实际经验,把课本知识转化成实际技能,这才是真正地对自己负责、对企业负责的态度,也才会扭转目前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不信任感。“山大威海分校一位姓赵的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认为。
来源:威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