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拍虎两研究生误触踏夹
近日,一场寻找我省境内印支虎的调查正有条不紊的开展着,多支调查小组进入保护区的同时,动物爱好者也极度期待一睹印支虎的"芳容",而此次调查都源于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研究所张立副教授,及他的研究小组一年前拍摄到的一张神秘的印支虎照片。
深入雨林守拍印支虎
记者昨日(3月18日,下同)联系采访了张立副教授。据张立介绍,2005年的一天,他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在临沧南果河自然保护区,架设了20台红外线触发相机。这种触发式相机会自动拍摄进入视野内的移动物体,他们希望通过这种相机,拍摄到更多野生动物尤其是夜行的猫科动物图片。之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们陆续拍到了许多野生动物的图片,有一次甚至拍到了珍贵的云豹,这让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兴奋不已,期望能拍到更多的野生动物。
调查小组的工作进入尾声的时候,他们听说西双版纳有珍贵的印支虎,但是从来没有人拍到它的活体照片,这个消息让调查小组的成员们再次兴奋起来。2006年,调查小组移师版纳,参与一个亚洲象的研究课题,与此同时,仍采用布放红外相机的方法,希望能拍摄到传说中的印支虎活体照片。
热带雨林的生存条件,为研究工作增添了许多困难。这里气候潮湿、蚊虫很多,蚂蝗也很常见,最大的困难来自人为的侵扰。调查小组的两个研究生就曾在在调查中,被不法分子布下的踏夹夹到。甚至更危险的是,在野外调查小组曾遭遇过持枪的不法分子。所有的困难,都在考验着调查小组成员拍摄印支虎的决心。
国内首张印支虎活体照片曝光
时间一天天过去,2007年初的一个清晨,调查小组的成员像往常一样,整理夜间红外相机搜集到的相片时,一张猫科动物图片清晰的映入眼帘,莫非这就是期待已久的印支虎?这个消息在整个调查小组中很快传开了,成为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这张珍贵的相片犹如一针强心剂,让调查队员连日来的疲惫一扫而光。当调查报告显示相片中的猫科动物就是珍贵的印支虎时,整个调查小组沸腾了,这意味着中国第一张印支虎活体照片诞生了。
相片很快引起了国家的关注,云南省启动了全省印支虎调查。《美国科学》杂志也第一时间在2007年9月这期杂志上撰文公布了我国首次拍到印支虎活体照片的消息。印支虎的照片甚至还出现在了2007年6月我国政府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大会的报告中。印支虎一时之间成了我国野生动物科学研究的一大荣耀。
印支虎不是“周老虎”
但是印支虎的生存现状丝毫不容乐观,张立告诉记者,东南亚大陆广泛分布着虎的亚种,由于地理区域的不同,产生了亚种的分化,此前印支虎被认为有1200余只,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之前人们错误的把500--600只马来虎也归入了印支虎的种群,也就是说,现存印支虎的数量,估计在600只左右,而且其生存的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人类对印支虎也缺少一个完善的系统研究。张立说,调查小组近期还有一个博士研究生在参与对印支虎的调查,主要在做印支虎种群密度的调查,了解印支虎的生活状况、领地内食物资源等情况,希望推动整个东南亚大陆对印支虎的研究,并对未来印支虎的种群保护和跨国界保护打下基础。
采访结束前,记者与张立谈到了此前倍受关注的"华南虎"事件,他认为,"华南虎"事件引发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就是怎样的野生动物研究才是真实可信的。他认为真实可信的研究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首先要有长年扎实的野外工作基础,这一点是最重要的,不是哪里发现牲畜被吃了,就盲目地认为有老虎等野兽。必须通过长期的调查、积累,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其次必须有国际公认的、非常成熟的野外工作常规技术,例如此次调查组使用的红外线触发相机,就是国际公认的技术设备,避免了造假问题,相片出来以后也不会遭到质疑。
张立,男,副教授,中国动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理士,《兽类学报》编委;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SSC)亚洲象专家组成员;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会员。
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2002-2006任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nternational Fund for Animal Welfare)中国代表;目前受聘为保护国际(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中国物种项目高级项目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
1999年博士毕业后,张立及其研究组从分子、个体和种群水平系统研究了中国野生亚洲象的种群现状、数量、分布、行为习性和遗传状况。在国内首次明确提出中国亚洲象野生种群数量在165~213之间;与国内同行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针对亚洲象个体数量精确计数的非损伤性分子粪便学研究;在对亚洲象行为和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上,还针对目前中国亚洲象的保护现状提出了缓解人象冲突、栖息地廊道建设和打击盗猎的具体措施和建议。目前被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推荐成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亚洲象原产国对话会议的中方专家和联络员;同时还被国家林业局推荐成为《CITES公约》MIKE大象监测项目科学工作组成员,参与公约的大象保护政策咨询工作。 (记者 姜燕萍)
来源:生活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