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Language Tips > Campus > Edu News  
 





 
谁在为大学生就业传导压力?
[ 2007-04-29 09:41 ]

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失去新意的话题,在各种凸显就业压力大的新闻不断翻新下,总能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大学生当洗脚妹、争相应聘搓澡工等新闻,让大学生形象灰色化有增无减。目前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的回应却很令人深思:不上大学压力更大。那么,是整体就业环境的问题,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实力堪忧?这个问题好像一直都被人忽视了。

该新闻里提到,离校后仍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约100万。而据相关统计,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人数是498万。近五分之一的失业率!不过,用教育部学生司的回答来说,这主要源于结构性矛盾。这样的结构性矛盾,除了周济所说的:“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地区结构矛盾外,还有时间结构矛盾问题。100万离校生没有工作,是个短期性的问题,没人保证三四个月后或者一年半载以后他们仍然没有工作。

面对这种结构性问题,应该从社会就业结构寻找答案。而在当今大学生形象日益灰色化之时,人们总不禁要把当代大学生和8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一代不如一代。但简单的跨时间对比,缺乏社会性因素的思考,其结论只能当作感慨听听而已。社会转型期,各工作单位对知识结构的要求不断变更,缺乏市场指向的大学专业设置在大学官僚体制的自我设计中,必然就会培养出大批不适合就业市场的“人才”。而在以前包分配的大学模式中,其就业实力如何也是个不得评判的问题。作出这样的比较,显然有失公允。

另外,舆论总强调大学生姿态高,督促他们转变就业观念,这好像也是大批学生失业的原因之一。尽管如今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但大学生对自身将来的社会角色都有一种偏执的预期;而且,既然变成了“大众教育”,就应该有务实的职业观念跟进,在职业教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情况下,要大学生降低预期是很困难的。高端知识的教育,缺乏社会实际联系的专业教育,要让更多的大学生需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重新发展自我甚至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有这个需要,自然看重第一次的职业经历,因为这个阶段直接影响了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深刻的塑造了其职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难,不上大学压力更大。我们面前的问题无非是:面对庞大的没有任何职场经历的人群,我们社会该怎样作出调整尽快吸收他们融入到各种行业中去?面对“有事没人干”的地区性矛盾,大学生又怎能自愿选择去那些资源贫穷并且仍被不断侵吞的落后地区?教育司的有句回答我认为很精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际上是全社会就业压力传导的结果。”如果还跳不出大学生这一符号,硬要把一些片断的求职火爆、大学生干起民工活这种事情拿出来晒一下眼球,看看笑话,我们将面对的是整个社会对知识的轻视和无知,也将是各个行业职业人才继替上的中断。

来源:红网

 
 
相关文章 Related Stories
 
         
 
 
 
 
 
         

 

 

 
 

48小时内最热门

     

本频道最新推荐

     
  信用卡之“收费”篇
  俚语:闪烁其辞,兜圈子
  “电子商务”怎么说?
  观察:初中生早孕现象严重
  “漫游费”怎么说

论坛热贴

     
  WC vs. Toilet
  “对头”怎么说?
  “炒股票”用英语怎么说
  “四星级国家风景区”怎么表述
  "住房公积金"的英文?
  "郁闷”英语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