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生想预支未来给妈妈治病
|
记者 万力闻 摄影 |
“妈妈,你还疼吗?”雷浩守在病床前,一边为母亲杨晓先擦去额头不断流下的汗珠,一边担心地问。
“难受……”由于淋巴管堵塞,50岁的杨晓先右侧身体明显浮肿,特别是右腿和右脚,比左腿和左脚粗一倍,皮肤几乎被浓液撑破,不断有体液流出。
2006年,19岁的雷浩以571分的优异成绩,从南开中学考入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今,他的母亲杨晓先急需再次做手术,但还差15000元的手术费怎么也凑不上。为了救母亲的命,雷浩希望通过新帮办向社会寻求帮助。
“妈妈给了我生命,我要用我的未来换回妈妈的健康!”雷浩告诉记者,以前不论生活多艰难,爸妈总说一看到他的脸,心里就重新生出希望,如今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他是家里唯一的精神支柱,所以他想到了预支自己的未来。
意外受伤酿灾祸
1984年,当时刚满28岁的母亲在工厂工作时意外摔倒,造成尾骨骨折,在小医院接受按摩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右侧身体肿了起来,整日疼得钻心,被诊断为淋巴管堵塞。多年来,虽然跑遍了天津各大医院,却因为找不到身体堵塞的具体位置,无法进行治疗。
十几年间,因为这种病,杨晓先又先后患上了心脏病、肾结石、胆结石、颈椎和腰椎疾病,只能整日躺在床上,丧失了自理能力。
2001年,为了照顾妻子,丈夫雷富全从单位买断,2万元的买断费很快给妻子治病花光了,至今家里还欠着五六万元的外债。全家人就靠杨晓先每月不到500块钱的退休金苦苦维持。
一年前,通过打听得知北京一家医院可以治疗杨晓先的病,但相关的手术费用至少需要3万元,雷富全东拼西凑,还差1.5万块钱。
“为了不让病情恶化,必须马上进行手术治疗!”据杨晓先的主治大夫告诉记者,杨晓先是外伤导致的淋巴管损伤,病史已经20年,患者体质也不好,由于患者不是先天性疾病,是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治疗的。
从小不讲究吃穿
“孩子跟着我们吃了很多苦。”雷富全叹息地说,妻子经常在夜里犯病,去医院时只能把年幼的儿子一人留在家里。一次输液回来,他和妻子发现家里的大门全敞着,儿子却不见了。两人当时都急疯了,找了半个多小时,才在邻居家里找到了酣睡的儿子。
“孩子从小就不讲吃不讲穿。他还没到5岁时,我们上街指着烧鸡问他‘想吃吗’?他点点头,但他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就跑过来拉你的衣服又摇摇头。”雷富全感慨地说。
“这个孩子身体太虚,读高中时,别的孩子都把时间用在读书上,而我家雷浩把时间都用在骑车上了。”杨晓先红着眼圈说,雷浩每天要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从红桥区的家赶到南开中学,为了不错过早自习,每天六点就得出门,这一蹬就是整整三年。他的最高纪录是每两天让父亲给他换一块新闸皮。
欲“典身”换母健康
雷浩希望可以和企业提前签订合同,预支一部分工资来给母亲治病,他毕业后倾其所学,努力工作。
“孩子自己知道用功,我和他妈真是一点忙都没帮上,他的考试成绩都没下过全班前十名。”虽然妻子并不同意儿子要“典身”的想法,但雷富全说起儿子,脸上始终露出欣慰的神情。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团委、雷浩的指导老师杨昊说,雷浩是班里的生活委员,也是南开大学融通杂志社副社长和南大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刚开学时,学校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要给他申请助学金,都被他谢绝了,他一直通过当家教来付自己读大学的费用。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爸爸妈妈鼓励我接触各个领域的知识。”雷浩自从考到南开大学后,他不仅学习自己的专业,还参加了学校里的合唱团、相声社和辩论比赛。长期大量社会活动,不仅没有影响他的学习,也从很大程度上开阔了他的眼界,锤炼了能力。(万力闻)
来源:每日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