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北大别变得越来越小气
 

我从北大毕业15年了,每年也至少会回去一趟看看,总的感觉是校园越来越阔气,越来越热闹,越来越车水马龙。最近一次去北大,是国庆长假陪几个外地客人做名校游,夹在拥挤的车流和人流中转悠了一天,没上过大学的客人非常失望:“北大、清华就这样啊,我还以为有多了不起,敢情跟菜市场一样,谁都能来?”

看客是难以讨好的。不让他看,他会说你故作高深;让他随便看,他会说你缺乏神秘感。可谓“近之则不恭,远之则怨”。北大、清华真冤,没落着门票钱,却总是被看客高声奚落。

什么事发生在别处,不一定是新闻,扯上北大、清华,就成为新闻。最独特的是,这些新闻往往无关大学的教育或研究成就,往往就是“单纯”的社会新闻。某所大学总是成为社会话题的引子、成为公众评议的靶子,那不是一件蹊跷的事情吗?

我猜想,这源于人们心中的不满,也因为人们心中的艳羡。对现在的大学和教育制度人们积蓄了许多怨怼,总是需要发泄管道的。而对名校的艳羡,也几乎是永恒的。谁让它们(北大和清华)生于中国?中国是一个名校资源稀缺的国度,也是一个名校崇拜情结流行的地方,很多国人是抱着慕名的游客的心态去看北大、清华的,他们投之以眼球,发出赞美或挑剔,看到的不过是漂亮的大楼,他们不关心学问和大师。有几位看客又会走进教学楼或图书馆,实际听一听课、体验一下学术精神呢?

而最糟糕的是,大学自己也把自己当成了旅游景点,甘作花瓶,广种大楼,却结不出“大师”的果子。它在自己的校园中任游人如织、豪车成行、大款炫耀、明星受捧,却不欢迎走进课堂和图书馆的真正的求学者和朝圣者。比如,从本周开始,北京大学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说是为了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

从蔡元培先生开始,北大便有了“兼容并包”之名。多年前我在北大上学时,学校周围便活动着一支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蹭课游击队伍。他们背景、素质参差不齐,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可贵的:他们不是看热闹的游客,也不是来“第一学府”炫耀或开拓市场的豪客,他们是来求学和追求精神进步的。

当年我也曾接触过这些人,有的还成了朋友。我的感觉是,他们的存在对正规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妨碍,而且其求学精神往往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激励。

当然,旧经验已经失效。因为时代变了,扩招之后的大学人满为患,因为资源紧张,占位子已成为北大人另一门“必修课”。然而,无论如何,在校园中不禁游人、不禁车流,却驱赶躲进教室的外来求学者,这样的事不地道,至少是小家子气。

要说资源紧张,我们知道近年来北大开了很多收费不菲的各种班,每天校园中的外来学员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所以,北大并不是真的没有座位。要说维护教学秩序和校园秩序,那些在校园中横冲直撞、污染空气的车流最惹眼,那些看热闹的游人、兜售纪念品的摊贩也可能是一种干扰,我不明白校方为何不禁车、不禁游人,却拿教学楼中的“社会闲散人员”开刀。如果他们听课却扰乱课堂,授课教师自可将他们驱逐出去,但这与他们的证件、身份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的北大是越来越有钱了,不能变得越来越小家子气吧。(刘县书)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Related Story
 
 
 
 
 
 
 
 
 
     
 
 

 
 
“封杀”怎么说  
台北:“厕所主题餐厅”受追捧  
《公主日记》1 精讲之五  
Holidays and Festivals 假日和节庆  
“科学考察”怎么说?  
英语点津最新推荐
Civilian use of satellites expanded  
希望和愿望(1)  
如何克服缺乏动力  
官方澄清三峡二次“移民”传闻  
英语常见错误  
 
 
 
 
恋爱过程中的一些英语  
sugar crash?  
Have you gone batty?  
怎样翻译复杂的中文句子? (还有别的办法)  
“房款的首期”英语怎么说  
“群租”一词怎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