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由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英语研究研讨会2010年秋季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及其对中国语言学习、教育、评估的影响。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中外演讲嘉宾探讨了CEFR对于语言课程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促进语言能力描述和语言评估任务的设计方面CEFR的不同运用方式。
欧洲理事会格拉茨欧洲现代语言中心学术顾问弗兰克•赫伍斯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一些已开发与CEFR相关的资源和工具,这些资源和工具会使语言教育在方法上更加协调。他在发言中还提到了运用CEFR进行课程和教学大纲设计的不同方式,并解释了该框架的各组成部分如何适用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以及如何为语言学习中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提供一种通用的语言和实践的透明度。如果CEFR能在中国得到运用,他还会就某些特别需要考虑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的邹为诚教授在会议上探讨了CEFR对中国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所产生的影响,在邹教授就此问题所开展的研究中,他通过采访四位直接参与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政策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订工作的学者,探究CEFR对制订外语教育政策的影响。访谈结果表明,CEFR在理念和文本表述两个方面影响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但这些理念并未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师培训和课堂教学实践中。尽管中国大学英语界学者认可CEFR,但其目前在中国英语教学界产生的影响还很有限。
致力于语言测试与评估以及EFL教师教育的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武尊民认为,目前人们对怎样理解中国环境中的EFL能力仍然存在巨大差异,鉴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目的与欧洲学习者不同,她建议,中国需要针对外语能力的描述,出台一份统一的权威性文件,以便为各等级学校和机构的不同教育项目以及课外语言培训课程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韩宝成教授进一步探讨了此观点,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学习者在各种情境的语言活动中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围绕某一话题所体现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结合巴赫曼(Bachman)语言能力概念模式(2010)和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包括他在内的研究人员建立了语言能力基本描述语库,并将进一步检验描述语的信度和效度。
剑桥考试中心顾问罗格•霍奇审视了语言评估与语言课程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如何将语言评估有效地融入课堂设计,他在发言中谈及了测试的影响以及测试对课程设计所产生的反驳效应,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以及学习评估与动态评估。在新的评估体系下,教师将利用形成性评估和进度报告来改进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尚未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尚不熟练的技能。
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刘壮则在发言中探讨了语言能力标准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他指出,对外汉语教学与国际语言教学在理念上存在差异,并主张在充满国际流动性的今天,语言运用能力的描述方法应具备更高程度的通用性。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主任付荣教授探讨了CEFR对我国高等学校专业外语教育的借鉴意义,他在会议上阐述了如何通过重新审视传统观念中的听说读写四会技能对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Pearson汉语口语自动化测试项目负责人鹿士义探讨了如何在CEFR的标准下寻求统一的解释和描述,建立汉语考试与框架的对应和匹配关系。他认为,在流动性日益提高的今天,这种匹配和兼容性至关重要,便于各考试之间相互比较,促进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资格之间的相互认证,这也是在全世界推广汉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于2001年出版,对于语言学习者、语言教师和评估者一直是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献。首先,它为评估和认证语言运用能力的迫切需求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详尽描述语言学习者在不同语言能力阶段可以达到的语言运用水平。其次,在借鉴吸收了现有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应用理论的基础上,《欧洲共同参考框架》在课程设计和课堂实践方面对语言教师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文献对于世界的语言教师和学习者中已经产生了非凡的影响,不过,它在中国大陆尚未得到广泛宣传,也是在近年来才被译成中文(2008年)。
(中国日报网 编辑:蔡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