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津津乐道

深度水解"玛丽苏"

中国日报网 2015-08-05 15:36

分享到微信

二、衍生2.0概念:

从上世纪到现在的40年里,玛丽苏的内涵(connotation)逐渐发生了变化。她渐渐走出了同人小说圈,变得更加宽泛(generalized),可以用来描述一般(非同人)文学作品中特定类型的"自我代入"(self-insertion)现象,即作者在虚拟角色上通常较不隐蔽的自我投射(a literal and generally undisguised representation of the author)。

打个比方。文字就像一个非常自由的舞台,作者如同导演,千军万马运筹布局只在一指间。

有些导演喜欢坐在台下,任凭台上如癫如醉、如泣如诉,却只袖手旁观。汉语中有一个成语用来描述这类作品:"哀而不伤"。

还有些导演则喜欢蹦到台上,自己做主演。凤冠蛾眉,蛮腰细步,我入戏中来。

玛丽苏的作者,都喜欢"蹦到台上"。但习惯"蹦到台上"的作者,并不一定都是玛丽苏。只有当作者给自己代入的角色加了特技,DUANG的一下,主角变得超完美,超幸运,超多人喜欢,这样的作品才配被叫做玛丽苏。

一句话,衍生2.0的玛丽苏,可以出现在任何原创作品中,其本质上就是加了特技的"我"(me)。这时的"我"更幸运,更被珍视,更像英雄。

三、现代3.0概念:

近两年,玛丽苏(简称为"苏")又进一步走出了文学、动漫和影视圈,渐渐进入了大众语境。经常上网的话,你一定见过类似这样的表达:

"好苏!"

"苏死了!"

"苏我一脸!"

也就是说,玛丽苏的外延再度扩大。她不仅可以用来描述文学作品,还可以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甚至事物。这里的"苏"除了有"完美"的意思外,可能还有一种更隐秘更微妙的含义:

[情景题]

男性歌手L在舞台上深情款款地歌唱,台下无数粉丝陶醉。这时女粉丝X在台下将花束递给台上的L,L接过花微笑伸手摸了摸X的脑袋。这一幕被微博大量转发,粉丝纷纷留言:"好苏!"

问:这里的"好苏"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这一幕太暖太完美了,好像偶像剧一样!忍不住要想象送花的女主就是自己呢!

【如何评价玛丽苏】

·玛丽苏和超人有什么关联?

·你知道玛丽苏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吗?

玛丽苏这个词,从被创造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具有负面含义(negative connotation)的词。同人文中,玛丽苏式的角色被认为过于完美、千篇一律(stereotyped)、缺乏真实性乃至无趣(lacking in realism to be interesting)。很多人对其呲之以鼻(frown)。

但是玛丽苏同时也是最有人气的一类作品。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你对玛丽苏呲之以鼻,但一旦有意或无意中看到了一篇玛丽苏文的开头,就会像上了发条一样,欲罢不能地看下去……

对角色自身条件的完美设定、对恋情/友情/基情的痴心向往、对自我意识(ego)的不断强化和肯定,玛丽苏作品的任何一面,都反映出青春期少女甚至所有人群内心深处的渴望。当这些渴望无法在充满焦虑的现实中实现时,唯一的慰藉品只能是——

声色犬马的幻想。

如果说玛丽苏作品的本质是幻想(fantasy),那它其实是一个很有爱的东西。幻想是人的本能,我们的整个文化和人生都建构在形形色色的幻想之上。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最早从一岁开始,就开始学着玩"角色扮演"游戏。他们作为羸弱者,通过假扮强大无比的超人(superman),得到自我满足和慰藉。

在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里,玛丽苏的影子无所不在。

在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中(多半由落魄秀才所写),才子虽然出自寒门,却个个仪表不凡、满腹诗书,中状元更如探囊取物般轻松(as easy as winking)。女主则无不姿容秀美、蕙质兰心(with a pure heart and spirit),不是大家闺秀就是绝代佳人,即使沦落风尘,也一定是美貌才情兼备的佼佼者。谁敢说这些小说不"苏"?

或者说,玛丽苏文不一定就是邪恶的(not necessarily evil)。适度的幻想和自我满足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一些比较成熟、文笔优美的玛丽苏文甚至能带给我们美感享受。

被批评家深深厌恶的,其实是那些在立意、剧情或表现技巧上有硬伤的玛丽苏。

狗血桥段泛滥成灾,情节严重缺乏逻辑,世界观严重扭曲,以及作者流露出的明显优越感(自恋),这些元素若有一两条出现在非玛丽苏的文学、影视、新闻甚至学术作品中,也难免会遭人厌弃吧!

所以,与其说讨厌玛丽苏,不如说是对恶俗剧情、自恋心态和三观不正的厌恶。

【玛丽苏向何处去】

·你知道是谁在写玛丽苏吗?

·你认为玛丽苏如何才能写的更好看?

虽然说剧情恶俗等问题,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创作领域。但也无可否认,玛丽苏文中出现这些硬伤的几率非常高。

仔细想想就会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写手低龄化(younger-age trend)。

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十几岁少年少女来说,将自己"插入"(insert)到喜欢的文学、漫画中最为容易,再在幻想中谈上几场恋爱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所以玛丽苏是门槛最低的写作题材。甚至将其称作年轻文学爱好者的练习场也不为过。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量以往无路出版的练习作品通过网络廉价进入人们的视线。这就是为什么玛丽苏现象在近几十年兴起的原因。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被网络放大的文化现象(cultural phenomenon)。正因为此,我们就更应该引导它,而不是一味贬损嘲讽它。

恳请普通读者,尤其是心态已经较为成熟的读者,更加宽容地看待玛丽苏现象。因为多数玛丽苏是始于懵懂,陪伴青春,结束于成长。

玛丽苏年轻的读者们,你们没有错,玛丽苏也没有错。只希望你们适度。"适度健脑,过度伤身"。你们其实都很聪明,也都知道,不劳而获(get without any labor)、天上掉下美男子的事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玛丽苏年轻的作者们,请加油!希望你们的文笔和立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得到其他年龄段的认同。

更加成熟、偶尔苦恼无题材可写的作者们,也许你们也可以尝试写写玛丽苏!你们的作品,一定比低龄作者更加有逻辑,更加真实,更加从容。我们的幼儿读物、儿童文学都是由成人创作的,为什么针对十几岁孩子(teenager)的玛丽苏不能由成人来写呢?如果你们真的写得足够有爱,足够打动人,足够精彩。

[思考题]

在著名作家金庸的许多作品中,男主角都被众多聪明、美貌的女子钟情。部分作品基本遵循"男主角几乎完美/超级幸运,男主角被多位女性爱慕"的套路。你是否认为这是作者本人"较为隐蔽的自我投射"?你是否认为金庸是一位"男性玛丽苏"(Marty Stu)作者?

作者简介:

侯玮萍,中国日报网编辑。

(编辑:Helen)

|<< Previous 1 2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XXX(署名)”的原创作品,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英语点津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不得非法盗链、转载和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561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英语点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本网所发布的歌曲、电影片段,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与研究,如果侵权,请提供版权证明,以便尽快删除。
本文相关阅读
5b2c9e94a3103349141ddda7

你有“玛丽苏情结”吗?

5b2c9e94a3103349141ddda7

Leon:这个杀手不太冷

人气排行
中国日报网 英语点津微信
中国日报网 双语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