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 BBC > Study In UK > 留学日记

留学日记:寰球舞台,演出中国

留学日记:寰球舞台,演出中国

利兹大学的“寰球舞台,演出中国:人、社会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利兹大学“寰球舞台演出中国:人、社会与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围绕着《赵氏孤儿》剧目以及若干演出实践的版本,为中外学者和实践者们之间的深入而充分的对话创造了交流平台。

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在英国学习戏剧和表演的中国留学生、毕业生也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

《赵氏孤儿》早在十八世纪就被法国文豪带到了西方,几个世纪以来,可谓最为西方知晓的一部中国剧作。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2012年冬季演出季中,剧团艺术总监格雷格里·多兰(Gregory Doran)导演的这一《赵氏孤儿》版本让英国观众有机会一睹东方古典悲剧的魅力。

在与来自浙江大学的李小林老师的对话中,最打动我们的是她有关中国古典戏曲的年轻观众培养的梦想和实践。出于对“年轻人不喜欢戏曲”的观点的质疑,李小林老师在浙江大学开设了京剧艺术公选课,致力于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浙江大学的另一位桂迎老师也把戏剧融入了她对青年人的教育工作中。

她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收到戏剧的滋润”。在大学校园里,年轻学生对于美的认识、合作的精神、失败与成功的体会,将为他们在未来发展铺垫下一条坦途。

“对自己的事情虔诚一点”这正是桂迎老师对于海外留学生们的期待和鼓励。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引导各国参与者开展了“活力:中国戏剧舞台的精髓”表演工作坊。她还特别称赞了皇家莎士比亚剧院此次《赵氏孤儿》的排演,“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对于西方观众理解东方道德和精神都有好处”。

田沁鑫导演还提到她的新作《青蛇》,“是一个中国传说故事,我对中国故事有特别的喜爱。我们和苏格兰国家剧院合作,他们的艺术家到西湖采风,可以面对烟雨西湖的美景欣赏两个多小时。这是中国特有的写意之美。”

在“舞台中国”互动式论坛的讨论中,从中国到英国,从远古到今朝,从京剧国粹到西洋歌剧,从各种地方戏到当代话剧,各个版本的《赵氏孤儿》的创作者们齐聚一堂,为我们讲述他们各自的创作经历。国家大剧院制作人关渤为我们讲述了歌剧版《赵氏孤儿》的创作。

剧作家邹静之深感一部歌剧的民族性,更应体现于音乐语言风格与文化精神内核的和谐。作曲家雷蕾也充分发挥了西乐和民乐的特长,这部由陈薪伊导演执导的歌剧版的《赵氏孤儿》是民族歌剧本土化的一次创举。

在“当代西方戏剧对中国的解读”讨论中,英国西约克郡剧院的编剧查尔斯·韦(Charles Way)和我们分享了他们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联合制作的作品《好儿女》。“两个国家不会见面,只有人能见面,我们只能通过真诚待人,改变彼此。”这也是中西戏剧交流的根基吧。

这次学术活动的三位主办者之一的李如茹博士谈及对未来的期待,“我希望‘舞台中国’这一以利兹为基地,以实践导引研究的戏剧网络的参与者包括学者、硕博士生、实践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见面、谈话、交流;让中国和海外的戏剧实践者可以直接对话。”

本文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