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 BBC > Study In UK > 英国教育

解读英国初高中入学考试

解读英国初高中入学考试

以Year 9(13-14岁)的入学考试为例,通常学校的笔试科目是英语、数学和科学

当年我到英国留学的时候,高中(A Levels)来到英国的并不多见,而如今在英国上学的初中生比比皆是——留英“低龄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需要参加英国中学入学考试。那么,英国学校注重考察考生的哪些方面?

笔试解读

以Year 9(13-14岁)的入学考试为例,通常学校的笔试科目是英语、数学和科学(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或者以verbal/non-verbal reasoning(即语言/非语言逻辑题)代替科学。每一门科目的笔试时间通常在一小时左右。

比如英格兰南部肯特郡的一所重点中学,Year 9的入学笔试科目有英语、数学和语言逻辑三门。

英语题:试卷由几篇短文组成,考察学生仔细阅读、理解和回答相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能够对照不同文章的内容和写作风格,并做出详细回答。数学题:包括代数和几何题,对于我们中国学生来说,数学一般都不成问题。语言逻辑题:要求学生在阅读短文后回答选择题。该试卷考察的是考生与其他同龄人相比,智力、理解力和逻辑性如何。

虽然中学入学考试不像大学入学考试那么复杂,但是我认为中国学生参加英国学校的笔试前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因为:

中国学生通常基础知识扎实,但不熟悉英国学校的考试内容;英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通常不如中国学生,但是开始学习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比中国学生要早;对于除数学以外的所有学科而言,即使英语基础好,依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英语,因为对于英国文学方面的接触有限,同时词汇量也需要扩大。

面试解读

英国学校在面试来自非英语国家的考生时,侧重点主要有两个:第一,这个孩子的英语水平怎么样,能不能够正常学习英国的课程;第二,这个孩子是不是聪明。

有一个现象我觉得挺有趣。就我的感觉,中国国内的老师一般会回避用‘聪明’一词,我们听到的一般都是‘这个学生很优秀’,或者‘很认真’、‘很刻苦’之类的评价。可能是我们的教育认为一个学生聪明与否,不容易衡量,所以会用一些我们认为是更客观的词语来形容。

而在英国,大家不回避用clever、bright(意思都是聪明)之类的词来形容学习好的学生。前一段时间和一个教育组织的首席执行官探讨中英两国中学生在数理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她用的表达是:“When we tested one of our brightest students…(当我们测试我们最聪明的学生的时候……)”。

当然,“聪明”与否,自然是有面试老师的主官判断因素,但是面试的目的不是通过难题、怪题来为难孩子。如果孩子的英文够好,一方面能够和面试老师顺利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正面回答面试老师的问题(而不是拐弯抹角,或者答非所问),在行为举止方面能够留下良好印象,面试老师通常会认为孩子足够“聪明”,面试也就可以通过。

面对英国面试老师能够不怯场,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是有难度的。作为考生,难免会对面试有所畏惧,但是如果面试表现好,有时也可以弥补笔试中的发挥失常。

我们最近有一个案例:我们在指导一位上海学生申请中学,这个学生英文很好,学习也不错,但孩子在英语笔试中发挥得不好,没有通过。我们很了解这个学生,她属于优秀学生之列,所以我们和校方沟通,请学校给孩子一个面试机会。果然孩子在面试中表现出色,面试老师同意让孩子再参加一次英语笔试,最终孩子顺利被这所重点中学录取。

如何备考

起初在辅导孩子进入英国中学的时候,我们采用英国人的思维方式,觉得毕竟只是中学阶段,不用做过多的准备,能考到什么程度就考到什么程度。

后来见的案例越来越多,我们的看法有了很大改变。中学阶段的孩子,除非在国际学校接受全英语教育,在准备笔试和面试方面获得老师的指导和不获得老师的指导,效果确实会不同。最大的问题应该还是语言关:首先,英语笔试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考察方式和国内的英语考试不同。其次,在其他科目方面,中英两国的考试侧重面不同,在需要按照英国的学习方式巩固知识点外,词汇量也需要提高。

在面试方面,一方面需要练习口语,另一方面,如果能给孩子一些训练,让他们能够在这种场合下表现出比较放松的状态,及英国人习惯的礼仪,会对面试有帮助。

国内的孩子很规矩,但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常常会很拘谨,不够放松、不够自然。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在伦敦去看了一场由国内的一支少年乐队演奏的音乐会。看到十几岁的孩子们能够演奏得那么好,我心里在感叹他们真不容易的同时,有一点遗憾。因为演奏的美中不足在于大多数孩子可能是因为特别专注于弹奏乐器,更可能是因为紧张,面部表情比较僵硬,看不出他们在享受演奏,也看不出他们内心陶醉于音乐。

说话也一样,同一句话,绷紧了脸说和面带微笑说,留给别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因此,除了语言能力外,表现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责编:郱书)

本文作者王婧从国内高中直接考入牛津大学攻读经济学和管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后投身教育行业。《走进牛津》一书作者,现负责“剑桥妈妈和牛津女生的GATE学习计划”项目。

本文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BBC立场。

网友如有评论,请用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