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贸大学丰台校区,6月7日发布了2007年应届毕业生“清考”成绩,500余人参加的考试有200多人未能通过,占到今年毕业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按学校规定,这200多学生只能留级,不管是否已经与用人单位签下合同,或者考上研究生。这一人数超出该校去年一倍,创下了学校的历史纪录。许多留级的毕业生抱怨,学校平常对他们管理不严,现在突然“发难”让他们深受其害。(6月15日《京华时报》)
按照常理,经过了四年锤炼的大学生,在这样一个毕业的时节里,理应带着对大学生活的眷恋,走向满怀憧憬的新生活才对,这个季节应该属于老友之间的惜别,应该属于打点行装的再次出发。然而,占首都经贸大学当年毕业总人数近一成的200名毕业生,却与这样的经历和情绪无缘了。本该成为“毕业生”的他们如今改名为“留级生”了。当抱怨、不满甚至愤懑成为这个季节的主题时,多方的反省似乎更有必要。
对于这些该“毕业”反而“留级”的大学生而言,此刻来抱怨学校平常对他们管理不严,当然不能成为自身免责的理由,大学生尽管还是接受教育的学生,但却早已迈过成人的门槛,作为成年人,他们当然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业负责。当本该是“毕业时节”,却遭遇了“留级”尴尬时,大学生们理应首先检讨和反省自己的过错与不足。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对得起这匆匆流逝的四年光阴吗?你又对得起为这四年辛勤付出、白发上头的父母吗?
“毕业生”反成“留级生”,学生作为这幕尴尬剧的主演当然有反躬自省的必要。但是,作为校方,是否就可以安然面对多达一层毕业生不合格这一现状呢?不可否认,首都经贸大学不顾自曝家丑,将不合格“毕业生”打回“留级生”原形的做法,确实需要相当的勇气,毕竟,“宽进严出”早已成为“美丽的谎言”,大学的“出口”日渐宽松、“次品”毕业生渐次出炉,更是不争的事实。出于顾全自身的面子考虑,一些大学放纵那些本该“留级”的学生成为“毕业生”,也是公开的秘密。从这个角度来看,首都经贸大学的做法堪称勇气可嘉。但是高校仅有勇气恐怕还不够,当毕业生留级成为现实时,尽管我们可以归咎于学生不努力或是扩招之后的生源质量下降,但是,高达一成的“留级生”依旧在拷问着大学自身。毕竟,如果只是个别如此,我们还可以拿个体因素说事儿,当大批“毕业生”成为“留级生”时,高校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诸多环节中恐怕绝非尽善尽美,而是问题不少吧。
从这个角度来看,“毕业生”反成“留级生”这幕尴尬剧,“台前主演”与“台下导演”显然都有扪心自问、反躬自省的必要。而这样的自省恐怕不应仅仅属于首都经贸大学和它的学生们。(吴江)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