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 写"禁"字不易
|
资料图片(记者 卢汉欣 实习生 骆凌巍)
|
为了浪漫,为了自由,为了安静,当校园广告栏贴满校外租房广告时,当越来越多的小“夫妻”手牵手出现在居民菜市场时,大学生校外租房,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学生的私事儿,而变成了一种社会现象。记者发现,在某些学校,租房的学生已经达到了10%。日前,教育部一纸禁令,要求大学生不得在外租房。这一禁令能否实行?大学生们为何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故事解释着他们的选择,在多方采访后记者发现,禁租令执行起来并不容易。
面对禁令 大学生仍在租房
虽然6日教育部对大学生校外租房再次下达了禁令,但据记者调查,许多大学生校外租住的计划并不会因此改变。
目的:准备考研人最多
据记者在高校采访中发现,考研、生活习惯不同或与恋人同居是大学生在校外租住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租房群体中,考研的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自由和相对安静的个人空间是他们选择的主要原因。还有些同学因为个人生活习惯和爱好比较特殊,不习惯寝室里的生活,或者和室友的关系不融洽,所以选择在校外独自居住。
比例:大三大四比例高
此外,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在外租住的学生比例有很大差异。记者近日在人大校园内随机调查时发现,100人中仅有一人曾经在外居住,还有一人正在考虑,所占比例不到2%。清华、北大等学校与人大的情况相似。而在北京劳动关系学院,这个比例却是10%。高年级学生是在外租房的主要人群,他们一般在大三或大四搬出寝室,在外居住时间最长不超过两年。
房源:校园论坛查广告
大学生租房信息的来源广泛,许多大学校园中的宣传栏上都贴满了租房广告,论坛上也有专门的房屋租赁板块,清华大学的学生还自发建立了一个“大学生互助租房网”,提供丰富的信息和帮助,但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租房者自己核实。因为在外租房可能遇见纠纷,一旦因为学生不满房子环境等原因要求中途解约,预交和抵押在房东那里的房租就很难拿回来了。所以,大学生在外找房子都会非常慎重。
费用:高校周边房租高
学校附近的房租昂贵是许多学生对租房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以人大为例,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每月房租一般在500元至700元之间,一居室则为800元至1000元左右。这种房子设施简陋,只有简单的床、桌子、柜子,学生们一般不会选择。有全套家具的一居室月租金一般为1500元至1800元,两居室则为2500元至2800元左右,水电费自理。而且房租一般都是按季收取,学生除了要交3个月房租,通常还要交一个月的押金。所以,要在校外居住,每月在房子上的开销就有1000元至2000元,这笔费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负担得起的。
校外租房 安乐窝还是麻烦地
同居:考验学习和爱情
讲述者:北京劳动关系学院学生小娜
租房理由:考研、与男友同居
“我觉得现在这样挺好的。”小娜歪着头想了一下,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小娜,北京劳动关系学院大三学生,今年4月份搬出学校的集体宿舍,现在和男友一起住在学校附近一间10平方米的出租房里。
水泥地板、老式衣柜、双人床、一部21寸SONY电视机、一台开起来“呼呼作响”的旧空调,月租1000元,水电费另付。此外,他们自己添置了电磁炉、电饭煲、菜刀等厨具。
今年4月份,小娜和男友还处在初步交往阶段。一心准备考研的小娜希望搬出宿舍,找一个安静、自由的地方好好学习,于是男友托熟人、访论坛、查广告,最后通过路边电线杆上的小传单,找到了现在的房子。
男友的热情、沉稳、体贴,让独自住在外面的小娜渐渐敞开心怀,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后来,男友也搬了进来。“刚开始是有点儿别扭,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彼此就慢慢地适应了。”说到这里,小娜眼睛里闪烁着光亮。“后来,他买了电磁炉、电饭煲,每到周末我们就‘改善改善伙食。’”
当记者问小娜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会不会影响学习时,小娜的语气很平静,“我们现在的课都不是很多,自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白天有时各忙各的,有时一起自习,学习方面还好。”目前,小娜还没有把同居的事情告诉家人和学校。“同学中搬出来住的人多了,学校也管不着。现在大学生同居也不是什么稀奇事,都是成年人了,我们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目前,小娜和男友平摊房租,平时买菜做饭之类的生活费不怎么计较。我出来租房主要是为了考研,但出来住以后的确也考验了我的爱情,同居让我更加了解我的男朋友。对我来说,学习和爱情是独立的两件事儿,前提是我自己要对这两件事负责。”
避暑:宿舍热得像火炉
讲述者:人大学生小李
租房理由:宿舍太热,睡不着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大三学生小李搬出宿舍,只是为了睡一个安稳觉。
在小李的印象中,哈尔滨的夏天比北京凉快,最热的时候,晚上也不用开空调。这样的生长环境使小李生性怕热,晚上一热就会失眠。“学校的宿舍晚上实在太热啦,一个寝室住6个人,又没有风扇,一到晚上就跟火炉一样。”
今天6月份,在亲戚的介绍下,小李在学校西面的一个小区里,和别人合租了一套两居室。房租1400元,水电费另计。小李住的房间里空调、电视、桌椅一应俱全,客厅里有冰箱,可以共享。“小区里很安静,房子住着也舒服,就是房租贵了点。”
除了房租压力,小李每月还要负担2500元左右的生活费。尽管小李平时在外面做些兼职,但显然远远不够。“跟父母说了之后,父母也很理解我,所以房租都是父母给的。”其实,“人大很少有出来租房的,毕竟住在学校,学习的氛围还是好一些。要是宿舍有风扇,我也不会出来。”
现在,小李每天白天在学校上课、自习、吃饭,晚上才回“外面的小窝”。如今,小李又有了考研的打算,他正考虑把这间“避暑小窝”转为“考研基地”。
自由:小窝安乐又麻烦
讲述者:外经贸大学学生小妍
租房理由:和同宿舍的人关系不好
外经贸大学学生小妍一年前搬出寝室,在学校对面的惠新里社区租了一套一居室,“和寝室人关系不太好,搬出来也省心。”小妍这样解释搬出来的原因。
搬出来后,小妍按照自己的习惯重新安排了作息时间。她喜欢晚睡晚起,凌晨三四点开始学习、上网。“晚上睡得晚,早上不想上课,这半个学期我很少去教室,班上的同学有几个月没见了,他们有活动也不会通知我。”独自住的孤独感是在所难免的,好在小妍闲暇时常找好朋友来家里做饭、打扑克……“这个小窝更有家的感觉。”
不过这个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小烦恼,零零碎碎要操心的事真不少。“每次出门都要记得带钥匙,即使是走几十步扔垃圾也不例外。”小妍曾经因为忘带钥匙,穿着拖鞋在小区门口站了两小时,才等到赶来“救援”的房东,结果还被满头大汗的房东教训了一顿。“水费、电费、排污费、物业管理费……每月得抽出一两天跑银行排队,每当这个时候就感觉自己像大嫂。”小妍自嘲道。
“本来搬出来住只是为了自由、方便,但经过这一年独立生活,感觉自己成熟了,更懂得怎么去生活了。”小妍这样总结自己这一年的校外生活。
教育部:“禁租令”出台实属无奈
记者发现,两年前教育部关于学生住宿管理的规定中,曾给愿意校外租房者开了口子。当年的规定称:“对极少数坚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要向他们耐心说明可能产生的后果和个人应承担的责任,并逐一登记,建立报告和承诺制度,说明租房的原因、房屋详细地址、联系方式,承诺加强人身和财产安全的自我保护,经本人与家长双方签字,报学校备案”。
今年为什么对校外租房下了禁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昨天告诉记者,这是教育部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是考虑到校外居住的安全问题;二是要求学生集体住宿舍,有利于加强管理,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是原则性的要求,各高校应就教育部的意见制定具体的管理措施。”
但是,教育部的这一禁令实际上并没有法律依据,这一点不仅得到了法律专家的证实,也得到了教育部官员的私下认可。某官员私下告诉记者:“中国很多现实问题没有办法完全用法律来解释。比如,你说大学生是成年人了,学校不应管理学生的生活问题,但如果学生出了什么事儿,家长不还是来找学校?”
高校:“禁租令”缺少校规支持
面对“禁租令”,不少高校感到“执行起来有困难。”原因之一是因为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把学生是否一定要住校写进校规。某重点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称,没有写进校规就相当于“无法可依”,学校对擅自在外居住的学生只能劝说,并没有惩罚措施。
而另一著名大学学生工作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教育部目前已经不再限制大学生结婚,因此学校对于学生校外同居等行为在管理上“比较回避”,对于学生的个人生活,学校已经不好干涉,只能“依法办事”。
部分学生也认为,该规定很难真正执行,因为学校不可能掌握几万名学生具体的住宿情况,学生也很少“多事去告密”。多数在外租房的学生称,他们搬出来住的时候并未向校方申请,宿舍里依然存放着部分物件和生活用品,偶尔也回去住住。“只要学校的住宿费照付就是了,学校不会主动检查,反正搬出去后校方也不知道。就算知道了,学校也不会要求学生搬回来。”而且,据学生介绍,有些学校学生宿舍楼并不锁门,“学生什么时候回宿舍,回不回宿舍都没有人管。”
正方 集体住宿也是一种教育
北大教育管理研究员 卢晓东
大学生应该有一至两年的集体“强迫住宿”。集体住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内容,这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我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中学时代没有集体住宿经验,因此应补上这一课。
另外,根据中国现有的国情,很多大学生虽然已是成年人了,但由于家长的溺爱,并没有具备成年人应具备的能力,学校在事实上被看作为学生的“第二家长”。因此,卢晓东建议,学校一方面可以让低年级学生集体住宿,帮他们逐渐发展为社会人;另一方面,学校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掌握好一个“度”。
反方 教育部管了不该管的事
人大教授、教育学者 顾海兵
“我坚决反对教育部的这种‘禁租令’”。顾海兵认为,大学生是18岁的成年人,有完全的行为能力,有权决定自己的住宿方式。不能因为个别租房学生“出了事”,就发出一纸禁令限制所有学生。规定学生如何住宿,这完全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方式去做,和目前的高校学生情况是不吻合的。教育部和高校应该分清,哪些是学校的权力,哪些是学生的权利。
禁租令的三次沿革
2004年6月 教育部第一次下发了“禁租令”。政策一经出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立即做出反应,随之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政策。而学校,为了响应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纷纷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各种行动。但是一直效果不好。
2005年7月19日 教育部又下发通知表示,对于那些在校内宿舍和公寓安排确有困难,而需要在校外租房的学生,学校要制定切实措施,加强教育管理。可见政府已经改堵为疏了。
2007年7月6日 教育部再次叫停大学生校外租房,原则上不允许高校学生自行在校外租房居住。
给回归校园支招
让校外租房族回归校园,更好的方式应当是校园宿舍人性化管理。
“鸽笼”变“公寓”:将卧室与学习、活动、会客空间分离,这样可以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学习和休息。
开放长明灯:宿舍的电源管理应更加科学,对于复习迎考的同学应开放“长明宿舍”。
晚归可申请:有校外兼职的同学,如确需晚归,可通过班主任向系里申请。
室友自由选:每年甚至每学期,应让学生自由选择、重新组合同室对象,避免室友关系长期不协调。
同居要引导:对有同居想法的男女大学生,只能正面引导,多制造一些参与度高的校园活动,让他们融入到集体中来。(实习生 王倩 记者 王倩 曾赛赛 代小琳)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