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助学体系"打通"贫困生大学之路
国家助学体系“打通”从家门到大学的路
7月25日下午举行的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无论对“身经百战”的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还是现场的媒体记者来说,都是较为特殊的一次。一些在今年高考中已经被录取的贫困家庭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从天津和河北赶到新闻发布会现场,为的就是和国家助学政策新体系的制定者、执行者面对面,以解除就学过程中的担忧与疑虑。从家门到校门,他们都需要国家助学政策为一个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从家门到校门:贫困生就学之路越走越通畅
“特困家庭资格被认定的学生,是不是都可以拿到国家助学金?如果拿不到,家长应该怎么办?”一位来自天津的学生家长第一个抢过话筒,抛出了自己的疑虑。她的儿子今年以646分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金融系。
“新的资助政策执行以后,从资助面和资助强度都增大了,国家助学金从1500元的平均水平提高到2000元。过去大概有3%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助学金,实施新政策以后,这个比例提高到20%,名额是比过去要多得多!”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文华对新的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能为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分几步走等,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一步,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贫困家庭学生,先要了解一下家庭所在地有没有开展生源地贷款,如果有则可以在就近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申请生源地贷款;如果没有,就先筹集几百元的路费,拿着当地城镇民政部门或是农村乡政府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通过“绿色通道”到学校报名。第二步,到学校以后,学校先根据经济情况调查表安排学生注册入学,然后再帮助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同时给予不同标准的补助。
从家门顺利进入校门后,贫困家庭学生的在校生活如何保障?马文华介绍说,今年,全国高校中有340万左右的贫困学生可以享受到国家助学金。同时,各高校还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对于国家助学新政策体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描述:“人人政策在手,入学钥匙全有。”听了这些讲解,一位学生家长由衷地说:“我们家长总算吃了定心丸!”
从制度到落实:要让好政策家喻户晓
从7月初开始,教育部组织了一系列政策咨询会。但参加咨询的有关工作人员发现,从甘肃到宁夏再到河南,他们每到一所学校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宣讲国家政策的时候,一些人对这样一项大的政策知之甚少。
在新闻发布会上,王旭明讲了他的感受:“在我们介绍完政策之后,老师、家长和学生们脸上荡漾出来一种喜悦的表情。我们由此深切感受到:对于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这样的大政策,如果宣传、贯彻、落实到位,受益人群、覆盖地区、影响效果肯定会优于任何一项公益活动。”
为把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带给每一个人,从中央到地方,许多行政官员主动向社会积极宣传这项好政策。在河南省许昌市举行的助学政策咨询会上,该省的教育厅厅长和当地的“一把手”,坐了两三个小时共同作答。厅长宣布在河南境内的学生,考入河南境内的考生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入学。
许多大学生也成了这项好政策的“宣传员”,中国农业大学大三学生王育培就是其中一位。不久前,王育培和他的5名同学组成的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在一周多的时间里,他们跑了五六个村子,到当地农民家中,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向上学的学生及他们的家长讲解国家资助贫困学生的各种措施。王育培说:“我也是一名贫困学生,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老百姓容易接受,效果非常好。”
从入学到成才:更多需要学生自立自强
要真正让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成长成才,“内因非常重要,所以自强自立、顽强刻苦的精神,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王旭明说。
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精神,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方面。中国农大学生处处长李培景告诉记者,学校在认真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资助工作,比如让学生参与宣传国家助学政策,对他们来说本身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和知恩、感恩、报恩的思想认识。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一幕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个人。今年的高考考生杨春楠,家里有残疾人,药费很高,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但在回答是呼吁社会捐助还是选择助学贷款时,这位还没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昂起头说:“我还是更想申请助学贷款,虽然靠社会一些好心人帮助也是可以的,但是靠国家资助应该是我们的首选。”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又不仅是一项简单的资助政策,它还是一个完整的育人体系,其教育功能非常明显。教育部财务司外资利用处处长何光彩介绍,国家奖学金更大的色彩是奖励,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要有一批搞科研的高精尖人才,这些人就是从品学兼优的学生当中产生,给他一个国家最高奖项,鼓励他好好学习、刻苦学习,掌握高精尖的本领。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是要靠自己的勤奋、努力来获得;勤工助学岗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自己所需;国家助学贷款是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正是这些充满关爱的政策设计,在无声地激励着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下,还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搭就铺向成才的桥梁。(记者余冠仕 柴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