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留是离 大学生村官面临两难抉择
|
资料图片: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生谭刚,7月24日分配到重庆永川区南大街街道办事处黄瓜山村任团支部副书记,聘期一年。目前,他已经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并受到欢迎。 中新社发 陈仕川 摄
|
7月18日,曾在成都温江万春镇五里村担任社会事务助理“一村一大”的黎霜洁,开始在金马镇政务服务中心上班,在新的工作岗位上,黎霜洁摩拳擦掌。
两年前,成都“一村(社)一名大学生”志愿者计划启动,像黎霜洁一样的220名大学毕业生来到全市部分农村和社区。如今,两年“服役期”即将结束,他们面临人生的再一次选择:是继续服务于渴望他们留下来的农村和社区,还是依托两年的基层工作经验重新择业?这不仅仅是这些大学生“村官”对自身提出的问题,也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破解的一道命题。
[调查]
需求现状:大学生“村官”好抢手
“他们精神风貌良好,工作积极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20日,提起大学生志愿者,共青团新津县委书记苏德付掩饰不住对当地102名“一村一大”工作状况的满意。
2005年9月,成都开始推行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当年全市30个重点镇所属的村面向社会招募大学生担任村团支部书记或挂职担任村长助理。据成都团市委介绍,2005年和2006年,成都共招募“一村一大”志愿者2199名,中途有少部分退出。今年拟新招募1361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包括100名成都市农村小学特设教师岗位,全面实现成都3438个村和社区至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任务。
大学生志愿者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带到了所在的村(社区),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给基层注入了活力。双流正兴镇政府工作人员程绍强说,不少村出现了到所在镇上“抢”大学生“村官”的盛况。
成都团市委调查结果显示,71%以上的村领导、村民认为大学生对村级面上的工作最有帮助,也认为驻村大学生增加了人手,提高了文字资料处理能力,对村委会工作有帮助,但在村民素质提高、村民观念改变方面作用不大。
调查显示:七成志愿者对自己工作满意
日前,蒲江县一份关于“一村一大”的调研报告送到相关部门,在总结大学生志愿者在基层工作带来的变化外,这份报告也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生村官地位特殊,名份难定,无过硬的政策支持;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基层创新工作;所学专业同农村工作有所脱节,不能安心工作;理想与现实、不同价值观之间不时产生冲突……
8月13日,成都团市委对全市村(社区)进行了一次调查,数据分析显示,70%“一村一大”的志愿者对自己的工作现状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满意;表示村(社区)领导对自己工作非常支持的占39%,比较支持的占55.5%。
“我们将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志愿者更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打造更好的平台、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共青团成都市委组织部廖冬雪表示,成都市“一村一大”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更好地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成都市已经在考虑采取一些举措来提高志愿者的相关待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着手建立从纵向到横向沟通的志愿者网络平台,为志愿者进行内容更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观点]
十字路口:留下来的理由
“一村一大”面临在基层留下来和离开基层发展的两条道路,“留下来”的障碍如何解决,“走出去”的政策如何支持?
留下来:身份问题如何破解
“我们的身份很尴尬”
基层很需要大学生“村官”,但要让大学生留下来,不能始终是给他们一个“志愿者”名份,没有一定的权责,也不利于他们开展工作。考虑到各地编制问题,可以采用政府雇员形式激励大学生扎根基层工作。
留下来:经济待遇能否提高
“我们的补助有点低”
这是大学生村官普遍的观点,尽管作为志愿者是要有奉献精神,但要让他们安心在基层沉下去,适当的提高经济待遇还是很必要。
留下来:基层创业需要支持
“在基层没有让我们创业的条件”
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一些想在基层带领群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而要带动农村发展致富,大学生在基层的创业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再就业:招考比例能否再大点
“比例还是小了点”
目前,对于“一村一大”参加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录考加分政策,优秀志愿者可以免笔试直接进入事业单位等。但这些政策毕竟只是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不能解决大学生沉下来服务农村的问题。
[心情]
我的明天在哪里
吕新建:可能重操“旧业”搞广告
“一是准备参加事业单位招考,二是重操旧业搞广告或者插画。”再过几个月,作为成都首批“一村一大”,毕业四川广播电大教学中心的吕新建在双流正兴镇两年的“服役期”将结束,“我刚刚做完了一套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测试题。”27岁的吕新建皮肤黑黝黝的,让人一眼就看出“有相当的农村工作经历”。
2005年,毕业一年多的吕新建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看到报上招聘“村官”大学生的信息就前去报名。“当时也没想太多,有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就可以。”通过考试和短暂培训,吕新建在双流正兴镇最南边的官塘村当了村主任助理。“800元的政府补助,加上村上的补助,每月收入1000元。”
吕新建的家在离正兴镇不远的华阳,他目前和都已下岗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用交伙食费。”吕新建说,除去手机费、交通、上网、和朋友聚会的费用,每月可能有几十元剩余。现在的经济收入状况让他“觉得有点对不起父母”。
“但我不会后悔。”在他眼里,政府为“一村一大”提供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机会,尽管“角色有些尴尬”。吕新建说,由于“村官”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农村技术工作对口的不多,真正能对农民有所帮助的就是传递最新市场信息、新技术,而农民由于“对新东西有一种畏惧心理,不太敢尝试”,这种“有力无处使”的苦闷常常困扰着他们。但吕新建并没有泄气,在调回正兴镇档案室工作后,他一个人把多年陈集下来的1000多卷劳动力资源调查原始档案全部“数字化”。“他还参加了我们地方志的编撰工作。”正兴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吕新建的工作做得很扎实,“太不容易了”。
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吕新建似乎并没有想得太复杂,“希望找到每月工资能拿到1500元左右的工作。”
田敏:为将来“卧薪尝胆”两年
田敏清楚地记得,经过报名、选拔、上岗,去年10月8日,她到新津县五津镇抚江社区担任主任助理,成为新津县57名“一村一大”志愿者中的一员。一年过去,她用一句话来总结:“痛并快乐着!”尽管要到明年9月份,田敏为期两年的服务期才结束,但她已经开始为未来打算。
“我正着手准备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之余,她会掐着时间做几套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我最终会走上从政的道路。”她的人生规划十分明确。
2006年,田敏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曾在一家纸品公司跑过销售,但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由于从小就对政治比较感兴趣,得知县里正在招募大学生“村官”,她果断地报了名。
自认为作好了准备,田敏刚开始还是感到压力不轻。“有时老百姓的个人利益难免会和集体、国家利益有所冲突,我们的工作就是协助主任处理好这中间复杂的关系。”田敏说,“尤其我们的身份比较特别,办事情很难。”
“当志愿者是卧薪尝胆。”田敏说,在基层能学到很多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让自己的组织、沟通、协调、应变能力大大提高。对于目前待遇,田敏没有太多不满。“当然如果待遇能按照出台的全省新标准,那当然最好!”她有些期待。
叶超: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
叶超是成都市五城区“一村一大”的首批志愿者之一。2006年9月,从西南财大毕业一年后,经过考试、培训,他到锦江区成龙路花香苑社区走马上任,头衔是“社区主任助理”、“团委副书记”,这是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明年9月,服务期满后,他将面临再就业选择。
法学专业的他,下个月准备报名参加明年的司法考试,以备明年不能考上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在社区日常工作中曾派上用场。
“调解社区居民矛盾要特别小心,要下功夫和居民磨嘴皮子,”叶超说,他现在已是比较“出色”的调解员。有一次,有个老太太“想吃低保但又不符合条件”,他左劝又劝,终于把她说服,心平气和地回家去了。时间长了,大家对他印象都不错,这让他有一种成就感:在其他相对比较封闭、单一的工作环境里,不一定能学到这么多为人处世、人际交流、沟通、协调的能力。
“其实,好多当志愿者愿意到基层工作,还是看好将来有机会进入事业单位。”叶超说,当志愿者将来会享受到一些考试优惠政策。
[好消息]
“温江模式”解决“出口”
定向招考,政策选拔一批。温江区在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拿出6个镇(街)事业服务中心岗位,定向面向全区120多名大学生村(社区)助理。
培养为两委班子成员,基层组织充实一批。在刚刚开始的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中,温江区委组织部就明确提出要有一定比例优秀大学生助理充实到村(社区)班子中,凡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助理,推荐、培养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
聘为社区工作者,基层就业一批。服务期满,本人自愿留下,再结合社区的实际需要,可就近聘为社区工作者。
提供村(社区)创业平台,基层创业一批。温江区鼓励大学生助理积极参与或领办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锻炼经营管理能力,逐渐成长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陈伟 记者 王怀 方野 实习生 郝越佳 刘莉)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