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之父"不后悔谏言大学扩招
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但他却从不放弃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他说教育直接关系着国家命运;他曾是一名中学教师,又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考生,因此对于30年来高考及高教改革的历史变迁,有着切身体会;作为一名理性的经济学人,他在不同场合皆表示,人才作为教育产品最大化地满足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他被冠以“扩招之父”,多年来扩招利弊争辩从未间断,但他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立场。
2007年,在恢复高考30年之际,记者为你讲述经济学家汤敏与高考的故事。
汤敏在接受采访
77年的高考改变了我人生的道路。我不能说自己现在很成功,但是肯定比没上大学的要成功。”汤敏常常用这句话勉励面对困境的学生。
1971年,知青下乡插队,高中学历的汤敏也跟着下乡插了两年队。“作为66级的学生其实连初中都没上,高中也就断断续续读了两年。”汤敏说,“刚进学校,‘文革’开始,放假停课,到该出学校时还没正式开课,初中三年几乎在放假中度过。”那时候在他脑海里盘旋的只有毛主席语录。
1973年,在那个充斥着读书无用论、人才奇缺的年代,汤敏因为上过几年学而被派往广西南宁第四中学教数学。“此前的中学6年时光,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物理化学,每天学的是工业技术、农业技术,其中至少1/3的时间用在农村、工厂的实线锻炼中。插队完了,中学的基础也基本就完了。”被“赶鸭子上架”的汤敏,只能边自学,边教学生。教学的需要、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激发了他对学习的渴望。
但在当时,汤敏告诉记者,“我的理想很单纯,就是想把老师当好,把班上学生的成绩带起来,还有就是多读点书。”
一个月备战高考
1977年10月,报上刊载了“恢复高考”的信息轰动了全国,也触动了身处广西南宁中学课堂的汤敏。“当时没有想太多改变命运之类的问题,中学教师在当时还是很不错的,只是觉得这是机会,能多读点书,能重圆大学梦。”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备考。
但是困难一点都不少。“一是考生多竞争激烈,十年的考生同台竞争;二是年龄大属背水一战,按照广西第一年的规定,25岁以下考生才有资格进考场,这意味着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机会;三是底子薄,从没学过物理化学,但却要在考场上技压群雄,语文、政治根本没法复习,只能靠日常积累和临场发挥;四是复习时间短,身兼工作重担,距离考试只有一个月,只能深夜挑灯夜读。”如今回想起这些,汤敏说:“太不容易了。”
“当时确实是一点把握也没有,既然数学比较擅长,专业就选了数学。”高考之前的报考,汤敏在不多的几所有数学专业的院校中挑中了武汉大学,这当中的另一个原因是,著名作家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的描述,在全国引发了一场科学钻研的热潮。在“文革”中被批判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终于再次赢得社会的尊重。“这对当时的我有着莫大的鼓励,家人也无一例外支持我报考。”
77级高考并没公布成绩,所以直到最后汤敏都不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元旦前后,汤敏当时正在学校给学生们上课,邮递员赶来说,“有封信,是武汉寄来的。”接过信封一看,“我考中了,是武汉大学数学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