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遭遇学生的软抵抗

张瑾(化名)在湖南一所省属高校就读,刚进校就听说大学里上课是“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上了几年,他发现真正逃课的同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逃课属于极端的手段。”张瑾说,他印象中最离谱的一次,全班也到了一半的同学。可问题是,在课堂上,真正用心听讲的同学却寥寥无几。

非暴力不合作

实际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表示,当下高校抓逃课抓得紧,没特殊情况,谁也不会轻易当“逃学威龙”,现在流行的是“非暴力不合作”。

张瑾所在的教室就上演着这种“软暴力”:

老师坐在教室的最前面,讲着课,内容是教科书上的原文。听课位置最好的前三排,一个学生也没有。两个女生一边织着围脖儿一边窃窃私语。坐在她们后面的一个男生低着头看一本英语六级单词书,边念边写。最后一排的几个同学打开手提电脑,带上耳机看娱乐节目……老师和学生同在教室里,是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圈儿。

“上课基本上就是听老师念书。”张瑾说,“也不是没见过照本宣科的老师,可是这位老师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又小,不知所云。”这学期教纯理论课,这位老师就“寡说”45分钟。一周四节课对张瑾来说,不啻为一种煎熬。

在辽宁省一所重点大学就读的张闯曾经对大学课程抱着很大希望,后来他发现大多数课程都实在不精彩,老师照书念,跟自己看书没什么区别。“比如法律基础,学完以后还是法盲一个。”张闯说,“就不能举几个鲜活的案例吗?”

大多数时候,张闯就在课堂上自习,有时干脆趴在最后一排补充睡眠。但凡上演“软暴力”的课堂上,后面几排总是蛰伏着像张闯这样的特“困”生。

“老师甲无奈地说,‘如果后面说话的同学小声一点儿,就不会吵到前面睡觉的同学了。’”这个笑话里的场面,正在大学课堂里真实地发生着。

你糊弄我,我糊弄你

说起为什么“不跟老师合作”,学生们的解释跟“翘课”的理由差不多,一种是真厌学,还有一种是对老师讲的课提不起兴趣。

在采访中,大多数学生属于后者。特别是刚进大学的学生,心里有期待,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就特别较真儿。

严歌(化名)所在的班级为此跟任课老师有过“硬碰硬”的交锋。

“这次反对并不是我们主动的。”严歌说。有一次,同学们接到一份问卷,是学院里的教学质量调查。这样的问卷,严歌从小到大填过很多份,多半都是把老师分数打得很高。但这次,她觉得是个表达真实想法的机会,于是给一个公认最“差劲”的老师打了很低的分数。她在问卷背面写了不少意见,还提出想换个老师。填完之后,她才知道,大多数同学都做了同样的选择。

结果是两败俱伤。老师被院长批评了,但课还是他教。学生们也被班主任批评了。后来期末考试,几个成绩不错的同学意外挂了这门课———恰好是反对意见最大的的几个人。这不能不让学生产生某种联想。

既然正规渠道反映行不通,严歌和同学们就此实行软抵抗,不逃课也不发言,就像歇后语说的:铁拐李,把眼挤———你糊弄我,我糊弄你。

生之过还是师之惰

学生也明白,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把课上得让人如沐春风,可他们希望老师对教课要有基本的责任心。

《电视编辑学》是张瑾和他的同学们必修的专业课。大家早听说教这门课的老师曾在地方电视台工作过,觉得有这样一位懂“实操”的老师挺不错。不料,老师浮皮潦草讲了几周编辑理论后,说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非线性编辑我也不是很会,你们自己看看具体操作,我回去也要接着学。”

严歌还记得有一位老师,头衔一堆,著作等身,可是课堂依旧沉闷,很多人慕名而来听课,却失望而去。严歌觉得,其实有很多教课内容可以讲得更翔实,这位老师手上也有很多例子可以佐衬,可惜老师并没有讲。

彭老师在湖南一所大学教英语已经10年,在她看来,十几年来的大学课堂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我们那个时候也不听课,因为老师讲得让人听不下去。”彭老师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她表示可以理解学生们,“那是一种希望和老师互动的心情”。

为此,彭老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放英文电影片段,教英文流行歌,有时还要准备一些有趣的话题,鼓励同学们站起来说。即使这样,课堂上依旧还是有人发短信,睡觉。彭老师倒比较宽容,她觉得学生们很难在45分钟都保持听讲状态,除非老师的课足够有魅力。

大学老师评职称,更多的是看科研、看论文,教学质量占的比重很小。彭老师认为,这是一部分老师不注重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

像大多数老师一样,彭老师对学生们指责老师“没责任心”并不完全认同,在她看来,不认真的老师还是极少数的。

湖南某大学教政治理论课的陈老师就很敬业。从事教师工作20多年,他一直在寻求改进。因为教的是公共课,他遭遇的“软抵抗”更多。为了让学生们听课,他曾经要求学生们记笔记,到期末检查。结果学生们互相抄袭,应付了事。

陈老师为此几天没睡好觉,他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认真备课,却不能吸引学生。有学生在私底下告诉他,像这种公共课,应该活泼一点。为此,他专门去听了几个老师的课———这些老师都是学生们公认风趣幽默、课堂活跃的。陈老师自认做不到幽默风趣,但是他也开始学习用PPT,因为他看到那些年轻老师的课件都做得很漂亮,自己也想学学。

为了改变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陈老师还想出了新招儿。他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选题,然后推选出人来讲课,最后再由学生们选出来的评委评分,作为小组组员的平时成绩。

陈老师的理想是把课堂做成当下最流行的选秀节目。

然而,学生却并不买账,因为他们觉得麻烦。虽然大家讲得还不错,但总感觉像是被逼上梁山的。陈老师的改革不算失败,但是并没像他希望的那样,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对他们来说,只要能顺利地拿到这个学分,就足够了。”陈老师说,现在的学生也变得越来越功利了,他们并不想为公共课付出太多精力。

学生掌声是最美妙的声音

张瑾期盼着大家能自觉上课。比如外国文学课,教那门课的沈老师每次上课都是很认真地准备了材料,做了几百张课件。为了介绍作家,她经常摘出一些文艺理论书中的评论。张瑾听说,每周她都要看几本文艺专著。

这样的努力确实换来了学生的认同,几乎每一次上完课,大家都会给沈老师掌声。

在沈老师看来,当大学老师事情太多,想要讲好课,就只能少写论文,少应酬。当然,有得有失。她现在还只是讲师,但她觉得学生的掌声却是“听到过最美妙的声音”。她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听到这些掌声。

“其实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可以互动的,当然学生自己也要愿意学。”沈老师说,在学风好的班级,比较容易跟学生们交流,也更容易把课讲好。她希望学生们不要单纯要求老师,而是老师学生相互理解,共同把课上好。

“要想课堂上师生和平共处,其乐融融,那么从制度设计到学生、老师,都得改改。”沈老师说。(蒋昕捷)


来源:新闻晚报

 
     
 
相关文章 Related Story
 
 
 
 
 
 
 
 
 
     
 
 

 
 
吵架英语三十句  
尼日利亚议长叫停银行“美女营销”  
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词汇空缺  
全国开展“无车日”活动  
五个手指怎么说  
英语点津最新推荐
Govt braces for stormy weather  
12步打造完美简历(1)  
刚被发现的海盗船  
“度假者”怎么说?  
“帅呆了”怎么说  
 
 
 
 
 "电视选秀"怎么翻译?  
how to translate "造星"  
how to translate "特供猪"?  
参加BBC在线竞赛 获免费伦敦游机会!  
how to say "代言"  
“试婚”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