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啄木鸟社团全国纠错行圆满完成
上海分队
继承文化遗产 传递文明薪火
守护民俗精粹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
聚焦上海民间美术与民间手工艺发展
(第一块:了解现象,发现问题)
关于“豫园手工艺者生存现状的调查及市民随机采访”小结
作为一种记忆,民间工艺曾经如火如荼地活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还能清楚地数出诸如枕头上精心刺绣的花朵,节日窗户上鲜艳有趣的剪纸,过年时墙上喜气洋洋的年画……琳琅满目的民间艺术品,生动地记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默默地传承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家中换上了汽车歌星的挂历、模仿名家的油画,孩子们手中也不见了泥人面偶,大量的民间工艺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2007年7月7日上午,在上海豫园的民间工艺现场展演摊位,我们专程采访了一批小有成就的手工艺人,并随机调查了许多过往的市民。我们对民间手工艺人精湛的技艺叹为观止,同时也对面塑等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前景深感担忧。
一、 关于手工艺者生存现状的调查
1. 采访面塑艺人
据小组成员了解,老板从事面塑行业已有二十多年,单位倒闭前他是名普通职工,周末会在城隍庙摆摊捏面人赚点外快,也就是我们小时候常揣在手里玩的泥人面偶,下岗以后就索性做起了全职手工艺人。但因为给小孩捏面人的利润实在太低,老板现在也开始给中外游客当场塑像。只需两三分钟的工夫,五颜六色的面团在他手里就变成了惟妙惟肖的工艺品。在我们采访时,他现场捏塑的少女人像清晰逼真,甚至连纤细的发丝、微小的面痣也都一清二楚。每当一个面人捏好之时,围观者中无不发出一片“像,太像了”的赞叹。
2. 采访易拉罐制作艺人
易拉罐制作工艺原来是老板和她丈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从其他的民间手工艺产生了灵感,逐渐摸索出来的。制作过程相当辛苦,因易拉罐的边缘非常锋利,几度将手划破。目前他们的顾客大多都是外国游客。城隍庙是中国民间手工艺对外的一个窗口,来自港澳台、新马泰、欧洲等世界各地的游客汇集于此。尤其是美国人,特别喜欢易拉罐制作艺术,因为它的基本材料是可乐罐头。但老板也说,由于易拉罐制作需要一定的绘画基础,并且费时费力,目前还没有人拜师学艺,传承下去相当困难。
3. 采访景泰艺人
景泰工艺原是从北京传入上海的,因其制作过程极其复杂,每完成一小幅作品通常需要一整个晚上,所以最便宜的作品也要一百八十元。老板连叹生意难做,只能期许高价售给老外,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
4. 采访彩蛋艺人
当问到老板对民间手工艺的未来发展有何期待时,他说:“彩蛋艺术目前在上海是独一无二的。如果须要传承下去的话,得要下一代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我的计划是:三五年以后,带一百个或几十个学生,其中可能会产生几个可能将彩蛋艺术传承下去的后代。”原来,由于彩蛋手工成本太高,原材料平淡无奇,又没什么装饰作用,因此顾客主要是收藏家和少量游客,长期下去这门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或许只能从文字中阅读了。有保留价值但没有经济效益、无法推广,彩蛋与其他许多类似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在今天分外寂寞,让我们这些想保护它们的人陷入两难。
豫园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现状其实只是一小部分民间艺人生活的写照,他们对自身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来融入市场经济下的全球化浪潮。对于大部分民间艺术来说,它们脱离市场,没有很好地融入现代人的生活,社会接受程度较低;而从事民间工艺的手工劳动者又很少有其它的谋生渠道,造成了多数民间艺人生活的相对清贫。
二、市民调查
接受我们随机采访的20名游客中,有外国游客,有台湾同胞,有白发老人,也有在校学生。当被问及现今民间手工艺发展遭遇瓶颈的原因时,答案不尽相同。有人说是政策上缺乏一套有效留住和挖掘民间手工艺的机制,有人说是工业时代,对效率低、附加值低、没利润的手工艺是个强大冲击,有说是手艺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保守思想,有说是商品社会中,老百姓对传统文化都漠视了。令我们欣慰的是,绝大多数游客都表示,民间手工艺应该被保护。
通过对豫园一整天的实地考察,我小组成员对现今民间手工艺的发展作了些深入的思考。总结起来,民间手工艺发展存在以下的问题:
1. 民间手工艺生产规模小、耗时大。手工艺顾名思义,便是由手工艺人通过一针一线、一刀一凿的制作出来的,与现代机械化大批量、快速的生产方式比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不足,不免受到机械化生产的冲击。
2. 人们普遍缺乏对民间手工艺的了解。从抽样采访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人因为忙于奔波生计以致无从顾及什么民间手工艺品,即使有些人会购买一些民间手工艺品,那也只是出于“猎奇”罢了。想想:剪纸、刺绣、泥塑、雕刻、皮影、陶瓷等等无一不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如此丰富,却在人们的心中没有什么太高的地位,。
3. 政府在对民间手工艺方面的投入还不到位。一部分民间手工艺确实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比如剪纸、农民画、面塑等,但是还有一大部分散落在民间的工艺还未能得到政府的扶持,依旧徘徊在消亡的边沿。
4.由于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有一定的技巧并且将来的发展前途并不光明,许多年轻人并不愿意“涉险”从事这一行,民间手工艺后继乏人。
5. 传统观念的束缚。有许多民间艺人宁可祖上的这一手本领随着自己进入坟墓,也不愿将其传给外姓人,更有一种说法是,“教会了徒弟,抢师傅的饭碗”。以致许多艺人出于这种顾虑,往往只将手工艺传给本家。当然,随着民间手工艺人的生存遭遇瓶颈,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这一问题已经逐渐得到改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事物,我们传统的民间手工艺便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且,在机械化生产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民间手工艺那凝聚着一针一线、一刀一凿中的细腻与精巧,也受到了机械生产速度与数量优势的威胁,濒临失传的危机。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人,我们有义务为拯救处在危急之中的民间手工艺献出我们的一分力,希望能通过调查研究上海豫园的民间手工艺品加深我们对民间文化的了解,秉承其传统,并能使更多的人了解、喜爱中国的民间手工艺,关注中国民间手工艺,使它们能够得到传承、发展。
(第二块:挖掘本质)
采访石雕艺术家王金根老师
7月3日,国际教育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社会实践小组的四名队员进行了这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以来的第一次专家采访——石雕艺术家王金根老师的采访。71岁的王金根老师是国际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认定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雕刻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是国内外首屈一指的石雕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仅作为外交礼物被送往世界各地,还有许多被国务院和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那天一大早,我们一行四人便起程前往位于南汇的王金根老师的家。在南汇区书院镇,石雕师傅王金根的名气很大,虽然他所住的新东村非常偏远,但是我们在问路时发现,只要一提起王老师的名字,镇上大多数人都知道他。我们下车后头顶烈日,步行近两里的乡间小路,终于来到他家。刚到时王老师在外工作还没回来,我们便和他的儿子聊了起来。一提到父亲,他的眼中立刻流露出景仰之情。他说,父亲之所以能有这样高的成就必须归功于他常年以来的刻苦努力和对雕刻艺术的执着热爱,每一次写生,每一个创作无不包含着他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从他口中我们得知,王老师一家可以说是雕刻世家了,不仅他本人是大师级人物,他的夫人、儿子和女儿都会雕刻,而且都颇有造诣。说话间,王老师回到了家中,他对于我们的到来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待了我们。
王老师对自己的手艺非常自信,虽然在成功的道路上困难重重,起初还会时不时地受到行内人的质疑和挑战,但王老师最终用高超的雕刻技术证明了自己,赢得了大众的广泛赞誉。王老师不仅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心中还饱含着爱国热情。他跟我们说起了一个在海外交流时的小故事。当时王老师接受了一位台湾记者的采访,面对那位台湾记者咄咄逼人、充满挑衅意味的提问,王老师镇定自若,用有力而不失礼节的语言,当场将那名记者驳得无话可说。事后,有其他艺术家开玩笑说,王老师真好比是外交学院毕业的高才生。这段小插曲也成为了一时的佳话。王老师告诉我们,艺术家必须做到“德艺双馨”,没有了德,艺术水平就永远上不了台阶。
当谈到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时,王老师说近几年来国家已经非常关注这方面的问题,也在其保护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他对民博会这样的大型展会和国家以及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给予了高度肯定,他相信随着各项保护工作的展开,我国的民间传统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至于手艺的传承,王老师说他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手艺不错的徒弟,他对徒弟的耐心、鼓励和信任以及师徒之间的深厚感情令我们十分感动。他说,他一点也不怕自己的手艺失传,“即使以后我不做了,还有我的儿子、女儿和徒弟们,相信他们都有能力将雕刻艺术继续下去,也有能力超越我,达到新的高度。”
采访结束后,王金根老师兴致勃勃地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工作间和展示间,一件件介绍着自己的作品,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的介绍中,每一个作品里都包含着一个故事、一个寓意,巧夺天工的技法,奇妙新颖的创意让我们大开眼界。临走前,王老师当场施展绝技,将一个刻有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烟灰缸赠予了我们,并祝愿我们能够在学习等各方面 “更上一层楼”。
后续活动设想(课题研究结束之后,上海分队还将把活动继续下去)
“格高志远,博采古艺”——“引民间艺术进上外”主题活动
与学校学院配合,联系邀请知名的民间艺术家到上外作讲座;与区级民间艺术团体建成合作,在上外开辟民间艺术社团。
根据我们在民博会上采访了解的情况,许多民间艺术家与艺术学会热心与学校合作传播推广民间艺术文化,对我们提出的这一设想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与热切的期望。该主题活动若在上外试点成功,可以进一步在上海各大高校广泛开展,由此我们希望上海的大学不仅坐拥歌星的擂台“天地英雄校园行”,更有艺术家的阵地“民间大师校园行”!
与“书嘉手艺中心”合作,将目前其局限于少儿的民间工艺体验活动引入上海各大高校巡回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