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晒黑”族 上当受骗了到网上发帖曝光去

“上当了当然会告诉自己的朋友啊。”同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过,我现在更喜欢到网上去‘晒黑’。”

小徐所指的“晒黑”,正是2007年网络高频词“晒”、“晒客”下的衍生词。

“晒”源于“share”,即分享、共享之义,“晒黑”即指把在生活中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发布到网上。

在登录了几个“晒黑网”后,记者发现,上面有不少有关大学生求职、购物等遭受欺骗的帖子。小徐告诉记者,同学参加培训班、求职、去饭馆或商场被骗的事都发生过。“我的同学在网上购物,钱付过去了,东西迟迟没来。说是3天,却足足等了两个多月。后来他气极了,回去就在BBS上面发帖,跟别人说不要相信那个卖家。”

贵州师范大学的小顾同学不久前也成了“晒黑”族。谈起这件事,小顾颇有感触。2007年暑假,小顾去了趟上海,希望找份兼职工作见见世面。小顾在网上搜索到一家公司发布的招兼职助理的信息,在和对方电话联系后,约定当天下午两点去公司。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去了。”小顾按照地址,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居民小区内找到了那家公司,迎接小顾的是两名女青年。小顾问,公司为什么会在小区里?一名女青年告诉她,由于公司正在装修扩建,临时在附近租的房子。

之后的几分钟里,似乎像一个面试的过程。一个看上去与小顾年龄相仿的女青年还问,你想做些什么工作?你打算做多久?听到这些问题后,小顾放心多了,放松了警惕,就和她们签了协议。“不过,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签好之后她们就让我付300元钱。”小顾说。

“你自己看清楚,你刚才签的协议是买我们公司的按摩器。”小顾向记者转述当时的对话。没有想到会发生这种情况,小顾一下子也懵了。不过,小顾想到了打110,那两个女青年也没想到小顾会这么做,愣了一会儿,其中一个对小顾说:“你打吧,警察来了,也是要看协议的,成年人是要负责的。”

想到自己人生地不熟,还想找工作,也没工夫折腾,小顾就对那两个女青年说,自己身上没钱,“最后她们还是让我走了,不过给了10元的茶水钱。”

小顾告诉记者,当天,她就去了网吧,在QQ聊天中,告诉了贵州的朋友,自己如何上的当。回到校园后,小顾在一个“晒黑”网论坛上注了册,“以后再有什么事,可以和一些上过当、吃过亏的学生交流一下。在相互学习中增长见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

“马上毕业了,正面临求职,本来压力就很大,再遇到个被坑骗的事情,如果不上网诉诉苦,会憋坏的。不管是上论坛发帖还是和网友们交流,哪怕写到博客里,心情都会好一些。解决问题倒不是最重要的。”正在成都读大学的张怡说。

就在上个月,张怡去了一家化妆品公司应聘。“我也不记得自己是否给这家公司投过简历。”去了之后,一进办公楼,就被一个笑容满面的中年女子拉进了屋内,说来面试的都要做皮肤测试。还没等小张回过神来,她的一边脸上就被涂上了一层凉凉的味道奇怪的东西,一问,才知道是海藻面膜。“我一照镜子,另一边脸也被她涂了,这个时候,她向我伸手要钱了。”

小张回忆,她当时感到很无助,和那个妇女争辩了几句,要求把面膜洗掉。更让她感到气愤的是,门口还有一个女青年把门,不让她出去,一定要付了钱才让她走。耗了一个小时,化妆品公司的人拿小张没办法,也不给她洗脸,就让她走了。“我一出门,赶紧去楼道的洗手间洗了洗脸,感觉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太差了。”回去以后,张怡就通过群发电子邮件,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一些同学,让她们别上当。

不过,张怡也谈到,网络和现实是分得很清楚的。她表示,“晒黑”族一般都是在BBS、BLOG、网络相册或是其他一些晒客网站上活跃着。而且,在这个空间里,大家都是用自己的用户名说话,“没有人会说自己的真正名字是什么,也没有人会把自己最隐私的东西说出来,谁都不希望影响到自己正常的生活。”

安徽大学的一位本科生说:“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晒到网上,一方面是对其他网民的提醒,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共同抵制侵权现象,维护自己的权利。”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袁军认为,大学生自曝受骗上当的事件,不但是一种维权“意识”,更是实践维权行为,“我们应该为学子的这种行动叫好。”

袁教授从心理学角度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这是一种观察学习,也就是‘榜样’学习。观察,不是仅指用眼睛看,也包括听闻和思索,是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教训。”袁军指出,“晒黑”提供了观察学习的机会,一人上当,大家免受其害。形形色色的东西上网供自学,远胜于定时定点举办的防骗课或媒体的报道。

大学生为什么采取这种基本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出气?袁军指出,网上“晒黑”现象值得有关部门重视,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还不顺畅,需要花费维权者的体力、精力甚至财力。不少人觉得得不偿失,于是上网“晒黑”。在丧失实际利益之后,不至于再额外陪上“三力”。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关心网络“晒黑”,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维权规程。理想的是在“晒黑”之中还有些“曝红”——“晒黑”人自曝得到的实际维护。

“大学生应该想明白,市场规范不能靠消费者自己来维护。”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指出,大学生的这种做法,和平时上当后跟朋友说是一样的。平时也是“晒黑”,现在只不过是借助了网络。顾骏同时提到,平时口头传播,商家不大会追究,但是如果大学生把这些事晒到网上后,就没办法控制影响范围有多大了,“大学生能保证他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吗?万一惹出事来,责任该如何承担?”

“大学生比较单纯,做事有时欠考虑。”顾骏提醒,遇到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不一定要选择“晒黑”的方式,“应该采取规范的手段”。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Related Story
       
大学生晒菜价,晒出了谁的尴尬? 新生家长"晒"花销 行头花掉三万
       
五千大学生为何轻易受骗?
       
 
 
 
 
 
 
 
 
 
     
 
 

 
 
《老友记》实用口语精选1  
“卡拉OK版权使用费”怎么说?  
研究:四种健康习惯让你延寿14年!  
Lacoste 香水广告曲:Pink song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精讲之二  
英语点津最新推荐
《老友记》实用口语精选2  
学会自我激励(3)  
年度“时尚黑名单”出炉 贝嫂最没品味  
From June, shops can't give free plastic bags  
“卡拉OK版权使用费”怎么说?  
 
 
 
 
pee park  
狗不理的英文招牌很可能成为新的国际笑话  
to my 2007  
“盛饭” 英语怎么说?  
“化谈妆”或“化得妆很淡”怎么翻译啊  
How to Heal and Move On After Breaking Someone's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