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影的译名为何如此优秀
外研社 2018-08-08 11:35
电影《我不是药神》稳居七月票房冠军,一个保健品商贩代购印度仿制药的故事直击痛点,将生命与金钱赤裸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又一次广泛的社会共鸣。
如果你想把这部电影介绍给外国人,你知道它的英文译名吗?
电影海报上,《我不是药神》的英文名并不是"I’m Not the God of Medicine", 而是“Dying to survive”。
这部电影最初的名字是《中国药神》,英文译名为"Drug Dealer",意为“药品经销商”。后来导演文牧野认为否定句包含着矛盾与辩证,和电影更为契合,因此改名为《我不是药神》。
“Dying to survive”意为“渴望活下去”。
“Be dying to do ”,有渴望去做某事、十分想得到的含义,按照翻译习惯,be动词往往被省略掉,因此只剩下了“Dying to do”。
“Dying to survive”显然比“Drug Dealer”优秀太多,因为前者准确点出了整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对生命的渴望。
如果《我不是药神》引入其他国家,观众无法从“Drug Dealer”中了解电影的核心,却能从“Dying to survive”感知电影中蕴藏的情感。
同档期电影《邪不压正》英文译名是"Hidden man"。电影的三位男主都是深藏不露之人,他们真实的一面与表象截然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隐藏的身份和故事,因此他们是真正的“隐藏者”(Hidden man)。
华语电影的优秀英译名并不在少数,我们带大家一起来赏析一下。
《我不是潘金莲》
英译为“I am not Madame Bovary”。“Madame Bovary”是法国作家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的英文名。作品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包法利,梦想着传奇式的爱情。但她两度偷情非但没有获得幸福,反而使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对于国外观众而言,比起《水浒传》和潘金莲,他们或许更加熟悉《包法利夫人》。不过能不能在二者之间画上等号,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阿飞正传》
英译为“Days of Being Wild”,这个译名是点题之句——那段疯狂的岁月,属于主人公旭仔,也属于无数漂泊的浪子。《阿飞正传》在多国上映,除了西方国家译名“狂野的日子”,日语译名为“欲望の翼”(欲望的翅膀).。
《唐伯虎点秋香》
英译为“Flirting scholar”,直译为“调情学者”,再直接点,可以称作“撩妹达人”。即便外国人不认识江南四大才子,也能知道这部电影讲的什么了。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英译为“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你是我眼中的苹果)。emmm…我的脑海中立即响起了那首熟悉的旋律: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心窝
点亮我生命的火
……
apple of eye可以用来表示眼睛的瞳孔,而apple of one’s eye 也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意为“心中挚爱”。
《东邪西毒》
英译为“Ashes of time”(时光的灰烬)。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东邪西毒”只不过是借用了《射雕英雄传》四绝的称号,但电影实际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疏离和失落。而“时光的灰烬”也恰好与电影悲凉的结局形成呼应。
许多外国电影的中文译名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典的译名有时比原文更加精彩。
The ghost
中译为“人鬼情未了”。直译“鬼魂”容易令观众误解为这是一部惊悚片,但电影却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译者只用五个字就清楚地描述出主人公及情节梗概,令人回味无穷。
Waterloo Bridge
中译为“魂断蓝桥”。这个精彩的翻译出自我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吴宓先生之手。“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大桥”,可以说是毫无美感。而“魂断”两字生动地暗示了整部电影的悲剧意味。
The Great Waltz
中译为“翠堤春晓”,也是吴宓大师的作品。原版名“The Great Waltz”直译为“大圆舞曲”,乍看“翠堤春晓”与之完全不相关,但这带着浓郁中国古诗词风的词语,却与电影的意境十分相通,一语道出多瑙河畔爱情故事的灵动风情。
Pursuit of Happiness
中译为“当幸福来敲门”,而原名直译作“追求幸福”。两者对比,这是完全相反的箭头动态,“幸福”由被追求的对象变成了主动降临的惊喜,这为这部温情励志的电影带来了更多的温暖,让人相信:幸福终将来临。
Rebecca
中译为“蝴蝶梦”。在这部希区柯克的经典作品中,女主人公所遭遇的有关丈夫前妻Rebecca(丽贝卡)的一切,都像是Rebecca幽魂所编织出的梦,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
(来源:外研社,编辑: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