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已成为北京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北京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工作原则,准确定位工作范畴、目标和职责,大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实效,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在此总体思路统领下,北京市提出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定位、原则、目标和职责。
工作定位:心理素质教育不是为大多数学生服务的健康教育,也不是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咨询和辅导,而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工作原则:在教育对象方面,坚持面向全体、重视个体;在教育方式方面,坚持教育为主、注重预防;在教育主体方面,坚持专职为主、全员参与。工作目标: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知识,培养健康心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工作职责:教育、咨询和辅导、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通过课堂和日常教育,提高全体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一是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做为主渠道。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已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每个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修满2学分或30个学时。目前,北京已有70.9%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52.7%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二是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如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周、月),邀请专家进行现场咨询、举办展览和心理沙龙、观看录像等方式,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心理素质知识竞赛已成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北京绝大部分高校已经成立了大学生心理社团,由学校提供活动经费,并配有专人指导,这些社团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力,使大学生在自已组织的活动中受到自我教育。
实施心理咨询和辅导——各高校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少数学生解“心结”,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一是对他们进行针对性较强的个别咨询,如面谈、书信、电话等,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相关网站,通过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二是针对少部分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小组或集体训练,如交往、自信心、情绪管理训练等。三是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需要,如新生入学、毕业班择业时,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其克服心理困扰。
实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通过建立五大系统,预先发现、及时辅导、有效干预,把心理疾病、事故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一是发现系统,各校在新生入学时普遍开展心理状况摸底,为排查出来的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建立档案。二是监控系统,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三是干预系统,各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的发生。四是转介系统,各校加强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帮助需要治疗的学生及时就医。五是善后系统,同学、家长、班主任以及危机干预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
目前,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以三个大纲为标志,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规划;以心理素质课程教育为主渠道、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学生工作队伍为日常心理教育主力、以大学生心理社团为补充,构建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作格局;以队伍建设为重点,走专兼结合之路,培养了一支比较有力的骨干队伍,在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