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媒体报道:从今年起,北京市高校对新生进行心理排查,建立心理档案。这个心理档案到底是怎么回事?涉及隐私的记录怎么处理?日前,记者就此独家采访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教学会心理咨询研究会会长林永和教授。林教授表示,毕业时,工作人员会让学生自行处理心理档案。
核心提示
心理档案内容
心理档案记些什么?
心理档案不涉及个人隐私
“准确的说法,目前要求在高校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并不能定义为‘档案’,准确的说法应该叫作‘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资料’,是对学生入学时进行的心理普查信息。只是近年大家约定俗成称为‘学生心理档案’。”林教授告诉记者:“此次要求统一建立心理档案的学生,指的是普通高校统招生,包括民办高校的在内。”
林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各高校建立的学生心理档案还涉及不到个人隐私层面,档案记载的只是一些个人、家庭、亲友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这些资料一般是不会触及到个人隐私。但在往后的细聊中,才可能涉及到个人隐私。”
毕业后档案怎么处理?
学生可以带走或销毁
“如果在往后跟心理辅导人员的沟通中,涉及到了个人隐私,记录到了心理档案中,也不要有什么顾虑。”林教授告诉记者:学生毕业时可以带走或销毁心理档案,建立档案的目的是保证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心理健康,可以有针对性地介入、帮助解决问题。毕业时,只要学生前去索要,都会当场销毁或交给学生自行处理。
测评数据是否可信?
入学三个月内完成最真实
林教授告诉记者:“测评数据会受到三方面因素影响;测评时间的长度、选取样本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选取样本的方式和范围。而具体的针对某个学生的测评结果,跟时间和地点有很大关系。对于具体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心理测试的科学性远远大于个案的推断、测评结果应请专家分析,尽管不能保证到精确的程度,但其科学性会增加许多。这也是为什么只要求北京各高校在新生入学三个月内完成心理档案的原因所在,一般情况下,新生刚入学时都会有自我防范意识,测评很容易失真。”
心理问题分析
哪个阶段学生“心病”多?
大二学生心理问题最多
而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林教授用最近10年比较流行的一句“顺口溜”作了形象地说明:“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已经知道’。大一年级的新生适应问题;大二年级的人际关系、恋爱和个人发展问题;大三年级的价值观教育和发展规划问题;大四年级的职业生涯辅导问题等。在大学四个学历阶段中,一般认为大一大四问题最多,客观调查的情况却是大二问题最多,特别是女生,在这一阶段问题尤其突出,大三问题是最少的。”
心理问题由何引发?
就业等压力是主因
林教授向记者介绍道:“现在校园不稳定主要是心理问题引发的危机:第一是教师的压力上升,部分老师出现了心理疾病,出现了职业枯竭。第二是学生问题,校园面积的增加速度赶不上学生的增加速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了人际关系的矛盾。第三是学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压力。第四是来自青春期和异性交往造成的压力。第五是就业、找工作的压力。”
咨询队伍构成
心理咨询员有多少?
高校咨询人员缺口超百人
据林教授介绍,发达国家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同学生的比例约为:1比1500。如果参照这样的比例,北京各高校的专职心理咨询队伍缺口非常大。就按照此次要求的1比3000的比例,北京高校目前的专职心理咨询队伍缺口超过100人,目前北京高校专职咨询人员最多时才130人。
林教授认为,专职心理咨询员不仅严重不足,而且还流失严重。其中,导致专职心理咨询员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的职称和晋升都得不到重视,因此,许多专职心理咨询员尽管热爱这个职业,但为了获得职称获得晋升,却不得不选择回归专业教学或者教学管理。因此,高校需要尽快地制定一个激励机制,在留住这些专职心理咨询员的同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
心理委员是否受欢迎?
学生心理咨询员受热捧
不过,事情的另一方面,学生心理咨询员却成了“香饽饽”,林教授根据其调研掌握的情况告诉记者比“除了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外,在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中,班级的学生心理咨询员(心理委员)并没有出现遭遇冷落的情况。一般情况下,从事班级心理咨询员会因为‘打小报告’、告密等原因受到同学们的冷落,甚至会被称着‘特务’等称呼。而实际情况是,北京高校的心理委员受到了学生的热捧,超过70%的班级设立了这一职务。主要原因包括:认为该职务可以帮助他人,能起到助人为乐的效果;学校提供了很多实质性支持,比如在选修课程、参加学校活动等方面;心理委员已成为班干部里面的重要成员。”(记者 刘宏伟)
■相关链接:
男生“心病”高于女生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近日发布的“2006年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显示,本市高校大学生近9成心理健康,但男性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远高于女性大学生。
本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在北京市22所高校中进行,共发放问卷7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495份。报告显示,87.47%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1998年相比提高3.84%。不过,本科生比研究生显现出了更多的心理冲突与困惑,非城市生源学生特别是边远农村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男性大学生中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远高于女性大学生。专家分析,这可能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原因,促使男性大学生面临的压力更大,且更易于压抑自己的心理困惑。
记者调查
调查范围:北京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的60名学生
调查方式:随机采访
调查结果:其中仅有8人亲身接触过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12人听说过心理测评,6人选修过心理学课程,28人听过心理辅导大课。当记者问及是否了解学生“心理档案”时,32人表示没有听说过,28人仅仅在学校报刊和电视新闻里获悉过这一消息。当记者问及是否愿意建立“心理档案”时,38名同学认为“不可信”、“不愿意”、“不大好”、“没必要”。
测评方法
第一种包括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和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系世界上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世界通用。
第二种是教育部组织心理学界知名专家共同研制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评定量表”,目前已被数百所高校采用。
第三种采用日本的UPI人格问卷调查,这种方法非常简便易行。
一般情况下,针对大学生心理测评的后两者用得比较多,第一种主要用于科研方面。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