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批评13岁爸爸让国内媒体汗颜
英国媒体13日报道,一名13岁少年当上父亲,成为英国最年轻的父亲之一。“少年爸爸”话题引起包括首相戈登·布朗在内的社会各界反响。英国警方和伊斯特本儿童救助机构13日发表声明,表示将“继续关注事件”。英国首相布朗当天批评说:“我不清楚这件事情的具体细节,但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拒绝未成年早孕现象。”(2月15日新华网)
《太阳报》13日图文并茂地报道了这名被称为“阿尔菲”的少年爸爸。在报纸网站的一段视频新闻中,身高仅1.22米的阿尔菲怀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当被问及今后将如何在经济上供养女儿时,阿尔菲反问记者“‘经济上’是什么意思”。报道说,阿尔菲的女友、现年15岁的钱特尔去年怀孕只是“一次意外”,因为她此前多次服用药品成功避孕。阿尔菲位于英国伊斯特本的寓所如今已成为当地媒体“蹲点”的场所,“少年爸爸”话题也成为英国当天热门。在我看来,在标榜新闻自由的英国和以猎奇隐私为卖点的《太阳报》出现如是新闻事件不足为怪纯属正常。
我注意到,14日,几乎国内绝大部分媒体都刊载了英13岁少年做爸爸的图片,有的网站将图片置于首页,有的报纸还将图片做了放大处理。应当说,13岁少年做爸爸无疑是“人咬狗”级的新闻,媒体为追求卖点和吸引眼球适度确当加以报道无可厚非。然而,媒体作为社会公器,除了向受众提供消遣娱乐功能,更须承载教化文明的社会责任。在我看来,对13岁少年做爸爸的图片新闻不加针砭地大肆渲染炒作,就有可能在客观上藉以媒体的默认欣赏对缺少是非美丑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产生盲目效仿的误导作用。试想,13岁少年做爸爸新闻大人看后可以一笑了之或作酒余饭后谈资,而未成年人看后又会作何感想呢?
13岁少年做爸爸无疑是个丑闻,丑闻被无限放大除了产生丑名远扬的传播效应,设若不加鉴别和批评还有可能产生以丑为尚误导公众的负面影响。须知,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是,不仅不提倡未成年人性行为,而且法律严格禁止未成年人性行为,比如与不满14周岁妇女发生性行为均为犯罪行为。从世界范围观照,性开放性放纵的风潮已然日见式微,而取而代之的少男少女“从良运动”却方兴未艾。以性开放闻名的美国为例,在佛罗里达州,即便是高中部也以妨碍学习为由禁止18岁以下的学生发生性关系。美国有6个州禁止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发生性行为。世界上共有89个国家禁止16岁以下的青少年发生性行为。因此,对13岁少年做爸爸这等丑事连布朗都提出了批评,国内媒体理应对此新闻加以限制报道或批评报道,而不是不负责任地照搬转载甚至渲染炒作。
未成年人怀孕是现下不少国家面临的共同社会问题。据美联社报道,仅2006年一年,英国就有3.9万名年龄低于18岁的未成年少女怀孕,其中16岁以下少女达7000人之多,15岁至19岁少女的怀孕率达2.7%。与英国相比,美国未成年女性怀孕率更高,达到4.4%左右。中国也算不上一块净土。2004年国内某城市一所中学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二高三年级的187名受调查学生中,148人认为,只要双方相爱或以后结婚,无婚姻关系性行为可以接受。也就是说,80%的中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另一项调查则显示,中学生中发生过性行为的比例占6%~10%。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性问题,防止未成年人怀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问题。由是观之,布朗批评英13岁少年做爸爸让国内媒体汗颜 !(作者:陈庆贵)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