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最近在教育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大学如何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避免行政化倾向,如何尊重学术自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等话题,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
是行政本位还是学术本位?是培养学生为主,还是教授治学为主?行政,学术,育人,大学应该以什么为中心?
“学”乃大学之本
大学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其实古人早已有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就是说,大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人去除污染而自新,能够让人知其所止,然后才有定力;有了定力,心才不会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然而在当今市场化的浪潮中,要保持住定力可不是件容易事。不仅个人,就连不少大学本身也渐渐模糊了自己的责任。这样不知止又如何能有定力?没有定力又怎能不妄动、不浮躁呢?
大学,关键还是一个“学”字。以“学”为本,方为大学。而“学”,乃是以学生为主体,为主动,让学生在这里人格得到完善,素质得到提高,能力得到锻炼,心理更加成熟健康,让学生在步入真正的社会之前,能够在大学里接受基本的处世之道,能够在这里触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
但现在一些大学并没有尽到它应尽的这种责任。一方面,大学里有些老师没有把精力放在授课上,而是注重于自己出了多少书,批下来多少研究经费。另一方面,不少学生也不专心于学业,而是忙着凑学分考证书外出实习,好为自己今后步入社会铺平道路。
大学毕竟不是研究院,不应只要求师生都埋头故纸堆。大学更不是名利场,搞关系拉经费亦不可取。让大学脱去功利的外衣,还之以公益育人的本质才是正道。(孙颖)
大学还应回归育人的本位
我们的大学承载了很多功能,教育、科研、行政……曾经作为知识殿堂的大学,现在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大学正在迷失它的本真。
大学的本真,也就是大学的中心。在我看来,大学既然是学校,要务就应该是育人。看“大学”的词义,词典中释义为“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重点落在最后四个字上,也就是说大学的身份,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机关”。看“大学”的历史渊源,无论柏拉图在雅典附近开设的“学院”,还是中国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太学”,都是以传播讲授知识为主,核心的任务还是育人传道。
但是现在的一些大学已经呈现出某种乱象———有的教授为社会应酬疲于奔命,课堂上常常难觅他们的身影;论文抄袭成了公开的秘密,治学的态度不严谨……象牙塔的高洁不再,腐蚀它的一是权,二是钱。
给大学校长戴一顶官帽并不代表尊重知识,倒有可能把校园变成衙门。给大学大笔的资金,却可能助长攀比浪费之风,没把钱花在培养学生、促进科研的正途上。而学者失去独立思考精神和社会良知,追逐名利,学生丧失对知识的渴求,变成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这才是大学的悲哀。
大学培养的应当是一大批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作用的人才,过去如此,现在和将来也应该如此。本着这个育人的目的,才能有动力去规避所谓的“潜规则”、学术腐败之类的怪相,才能找回大学的本来的样子。 (邱健)
教育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听到现在有一些学生用“混”字来形容大学四年的生活,说者无意,听者却痛心。可以说,大学里度过的四年时光,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体力充足、精力充沛、思维最活跃的四年。这四年对能走进大学的幸运儿来说,是改变思维方式和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的机会。由于各种原因错过走进大学机会的人们,很多人终身都无法释怀。美国前华裔劳工部长赵小兰的母亲在子女成年以后还申请进大学修得硕士学位,以弥补当年因为养儿育女错过的深造机会。
追溯柏拉图创办学院的初衷,大学的首要目标是教育,为学生提供成长的条件,为学者创造学术沟通的环境。现代大学因为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越来越密集,占地越来越庞大,承担的社会功能也相应地增多了。但在大学对社区、对城市、对整个国家承担的功能当中,最核心的仍然是教育功能。如果一所大学里,教授不注重培养学生,学术研究怎么能传承?行政主宰学术,官僚作风盛行校园,大学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大学在人类文明中起到的作用已经被证明是功勋卓著的。大学的教育方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越来越多样化。然而,无论它怎样让人眼花缭乱,大学最重要的价值都在于教育以及随之带来的文明的希望。(吴金玲)
优良学风是立校之本
过去大学被誉为“象牙塔”,既证实了知识殿堂的尊严和圣洁,却也有脱离社会的嫌疑。而今天大学与社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与此同时却沾染了世俗化、功利化习气,被指为“大学精神”的衰落。
这其实暴露出大学在适应社会转型中面临的角色矛盾。大学的角色应一分为二:对于学风,应固守“象牙塔”传统,维护知识殿堂的崇高和圣洁;而在知识创新方面,则应与时俱进,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学风是大学的根本,根本问题处理不好,大学的角色势必会发生偏差。
的确,大学作为学术机构,要积极培养人才,要积极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然而,学术创新必须以优良学风为依托,否则不可能切实做到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更不可能超越过去、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学术创新更不能片面追求数字,产生了多少篇论文,获得了多少个奖项,设立了多少个博士点,而应遵循学术发展规律,以踏踏实实的态度探寻科学世界的奥秘。当年梅贻琦先生的“大师论”掷地有声,可是大师并非凭空产生,而是诞生于优良的学术氛围之中。因此,优良的学风是“立校之本”,是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一些大学片面追求“效益”,将教育视为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风建设,结果暴露出一系列问题:浮躁、剽窃、抄袭、官本位化等不良风气,严重损害了大学形象。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呵护传承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严谨求实、勇于开拓的学术精神,减少严重干扰学风的行为,如功利化、行政化、数字化的思维模式,还大学治学之本色。 (秦鲁)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