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Way" 征文大赛二等奖作品 作者: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胡君
《风吹稻浪》在成为电影之前,是一首爱尔兰民谣的名字。大意是说:爱人已死,周围布满他国束缚的链锁,但歌者仍在追求着那片幽谷里大风正吹着的麦地。
而在电影里,这群为了自由而付出生命去改变自身所处世界的年轻人,他们唱歌却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风笛……
这是一部很感动人的电影,朴实的讲述了一个充满坚定信念的革命者的悲剧故事,这个故事会让许多人忍不住流泪或忍住不流泪。电影里的男人们唱着爱尔兰民谣--《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也即风吹稻浪),伴着爱尔兰的葱葱乡野风光,一切都该是美好而宁静的,只是压迫和政治让他们失去了这一切。
影片的故事是这样的:上世纪20年代,年轻的爱尔兰医生戴米恩拥有似锦前程,他本不愿卷入爱尔兰独立运动,然而英军的暴行使他改变了想法,加入了其大哥泰迪领导的爱尔兰游击队,游击队成功的打击了英军,并最终迫使英国于1920年与爱尔兰议会签订了《英爱条约》,条约给了爱尔兰极大的自主权,但是爱尔兰仍将作为自治领留在大英帝国中,爱尔兰议会也仍然要向英王宣誓效忠,泰迪也加入了新的自由邦军队。戴米恩等理想主义者却对条约感到不满,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共和国重新拿起了枪支,内战开始了,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英国导演肯.罗奇的这部政治电影在去年5月染绿金棕榈大奖。它的每一个镜头给我最大的感觉是它几乎都是绿色。没错,就是那代表爱尔兰自由的绿色,即使在黑暗中,也被导演安排得那么显眼、突出的绿色,就是这一代表着爱尔兰人民灵魂的亘古不变的色彩。
然而,残酷凶狠的敌人不择手段地想强迫它们褪去……
是忍受还是抗争?似乎听见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里那一仰天长啸--Freedom!于是,年轻的灵魂们拿起了武器。灵魂的绿色更加深重。
有人激动的说,当国旗换成绿色,自由依然遥不可及。爱尔兰在1921年成立自由邦,它的三色国旗,绿色象征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古代凯尔特人的后裔,给这个世界带来音乐、诗歌和神秘主义。橙色代表新教徒,连位置也恰好,绿色是左派,橙色在右翼,中间白色,有人说象征双方对永久和平的盼望,也有人说,象征着唯有死亡才能跨越的距离。
《风吹稻浪》一开头,英国的"黑与棕"部队逼供爱尔兰平民。一个17岁的倔强孩子,拒绝以英语回答问话,被拖入草房活活折磨死了。他母亲一直痛苦的喊道,"他叫米哈奥沙利文,他叫米哈奥沙利文……",影片主角戴米恩的女友,是沙利文的姐姐。戴米恩也一直喊着,"他才17岁,他什么也没有干"。葬礼上,沙利文的母亲唱了这首哀伤的爱尔兰民谣《风吹稻浪》。之后,戴米恩不去伦敦当医生了,他改变想法,和哥哥泰迪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由此,电影将一场更大的悲剧,如风吹稻浪一般,高低起伏却不动声色的讲述出来。
你若不太了解英伦三岛的历史,很难将令人厌恶的激进主义,与一个值得尊敬的自由梦分别开来。在网上看见过这样的说法:就电影史而言,描写爱尔兰共和军领袖迈克尔·柯林斯的传记片《傲气盖天》(港译),可当作这部电影的一个前传,而《血腥星期天》、《因父之名》和《哭泣的游戏》等名片,则可以当作续集。
1923年,爱尔兰诗人叶芝获诺贝尔文学奖。叶芝一生都反对新芬党的暴力主张,却没法不被一种悲剧主义的美所吸引。一位女革命家令他终生爱慕。那个时代,英雄和美人在诗人身旁竖起了旗杆。叶芝在《1916年复活节》一诗中写道:"现在,或在将来的时刻,那所有披上绿色的地方,都变了。都已彻底变了,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世界在被改变。绿色,作为一种整体情感的转载,成为电影里无处不在的信念。导演完全是用毫不犹豫的态度地让绿色成为电影里的无处不在的主角。而电影里的这抹绿色,正是爱尔兰民族的图腾。
如邱吉尔说,"仇恨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就如强酸在化学品中的角色一样"。戴米恩和泰迪两弟兄的故事,其实是爱尔兰独立运动的缩影,一个在仇恨中弟兄相残的循环。电影中的泰迪几乎就是柯林斯的翻版。戴米恩亲手处决了儿时的伙伴,将他葬在家乡的教堂。他的母亲和戴米恩默默走了几十里路,找到儿子的墓。这位母亲转头对戴米恩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1921年英爱停火达成协约。谈判中柯林斯改变一贯推崇恐怖主义的立场,同意爱尔兰成立自由邦,北方以新教徒为主的6郡则留在英国。爱尔兰共和军因此发生分裂,作为游击队军事领袖的泰迪愿意接受协约,戴米恩却顽固的坚持武装统一全爱尔兰。一个为了理想曾杀死自己幼年伙伴的人,怎么可能再回头呢?到头来,逼供的一幕再次发生在曾并肩作战的爱尔兰人之间,这一次轮到泰迪指挥行刑队,处决了自己的弟弟。
风吹稻浪,人类一无所获。罗奇的获奖感言中说,"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戴米恩曾在英国人的监狱中怀抱受伤的哥哥,狱卒问,"你认识他多久了"?他回答,All
my
life。台湾著名影评人成英姝说,这世上还有何处能比台湾,更能体会这情节的催人泪下呢。看完电影,我只想到美国诗人奥登怀念叶芝,说出这样温暖的句子,"辛勤耕耘的诗歌,把诅咒变成了葡萄园"。
它不是《爱国者》,它也不是《西线无战事》,仅仅是某个民族的记忆,相信某位影评人所说,"《风吹稻浪》更重要的价值远不是对历史的检讨,而是对现实的思考。"
"如今社会,大家都在卑贱的活着,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理想,我们离钞票越来越近,离童年的梦想却越来越远;得到的越来越多,幸福却越来越少,《风吹稻浪》没有宏伟壮观的场面,没有华丽的镜头切换,但是观众依然会被戴米恩的悲剧所深深打动,戴米恩是不幸的,他生于乱世,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残酷的战争;可他又是幸运的,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为了理想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风笛……
但是生命在笛声中飘扬,飘往那充满绿色的天堂……
毕竟,他们或多或少,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