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高校出卖土地偿还债务令人忧
教育部长周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国家资助贫困生等情况。周济称,学生数量增加、教育质量提高要付出成本和代价。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大概2000多亿。周济以吉林大学为例,称吉大从占地面积来说是全国最大的学校,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全部债务。(9月12日新华网)
据了解,我国公办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办学始于1999年,当时,高校缓解因大幅扩招面临教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向银行借贷了大量资金进行高校改造和校园建设等。中国社科院《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以前,我国公办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额达1500亿~2000亿元。有人估计,高校债务可能高达4000亿元。有的高校不得不用新贷偿还旧贷维持运行,个别的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可能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
从部分高校的负债现状来看非常的严重。初步调查显示,2003年和2004年,江苏省的高校建设投资规模从过去的十几亿一下子上升到了每年八九十个亿,仅次于全省交通建设,排名第二。审计厅透露的部分高校欠债信息有:南京财经大学贷款规模达8亿元左右,南京邮电大学也有七八亿元。南昌大学负债20亿元,每年利息就要1.1亿元,全校收入不到3亿元,每年仅够付息,采取用新贷款偿还旧贷款的办法维持债务。众所周知的吉林大学目前共需偿还30亿元债务,每年要支付贷款利息多达1.5亿至1.7亿元。
高校负债累累,盲目扩招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明明只能容纳一二千学生的学校,偏要多招收一倍到两倍。学校热衷于扩招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学生越多,显示学校的地位越高,名气越大,另一方面学生越多,眼前的收入就越大,表面上看有助于解决燃眉之急。殊不知学生越多长远的支出越大,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预算内教育拨款为420亿元,2004年达到1047亿元。扩招以来,每年递增超过100亿元。但是不顾客观实际,如此加大力度的扩招,中央政府拨款无疑是杯水车薪。贷款扩招,扩招再贷款,高校在贷款泥潭中越陷越深。
这么些年来,高校可谓是多之又多,大之又大,许多原来的学院改成了大学,一些原来的中专改成了学院,教师还是那些教师,学校还是那些学校,有些高校名称改得震耳欲聋,从校牌上看一些原本只是普通的学校一举成了全省乃至几省有名的大学。学校升级了,名气大了,自然规格就不同,职别就不一样,官员也就多了,有的高校学生才千把人,但是校长、副校长就有七、八个,系主任成十个,还有众多的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真可谓是官满为患,据课题组测算,截至2005年,76所央属高校中有33所高校经历了不同程度的院校合并。在扩招期间,经历了院校合并高校的平均贷款规模为4.1亿,与此相比期间未经历合并的院校的平均规模为1.6亿元,合并院校明显高于非合并院校。
高校负债并没有减弱一些人讲派场,追求豪华的兴趣。一些高校一边大喊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成本过大,但是搞起建设来毫不含糊,买地皮,建花园,做宾馆,花巨款搞庆典,一些豪华的设施,豪华大门成了当地的一大景观,有的甚至高尔夫球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种种迹象表明,目前部分高校贷款额度已大大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甚至无力偿还贷款。有的收入只够付银行利息,有的连付利息也不够。有关专家认为:“按照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一些高校其实已经破产。”
当然,高校不是一穷二白的空架子,它们有一定的资产,如前些年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人才,搞起了招“校”引资,给予了众多优惠政策,有的甚至将土地低价或无价奉送,许多学校瞅准这个机会大圈地盘,随着土地的升值,这意想不到的暴利可能对债务的偿还减轻不少的压力。但是教书育人的高校到了卖土地的地步,这总不是件喜人的事。一是高校究竟有多少土地来卖,就是当年眼光独特大征特征,这土地也多不到那去,还能长期卖下去?二是有些高校已经到了破产边缘,早已经将土地拍卖和抵押了,或者说已有的土地远不足以还债。三是卖土地吃完了祖宗饭,将来怎么办?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解决,卖土地只能说是权宜之计。
高校要健康的发展,要立于不败之地,可能还须从管理体制上下功夫,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办校方针,而不是贪大求全,做些力不从心的事。 (罗瑞明)
来源:新华报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