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Language Tips > Campus > Edu News  
 





 
师范生免费,能否双向选择?
[ 2007-03-19 08:57 ]

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将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据报道,教育部正在制订相关配套措施,保证享受到该举措的学生在毕业后至少到西部农村工作三年。用公共财政为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教育买单的举措,既惠及即将报考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又惠及西部的乡村教育,怎么高度评价它也不为过。

目前关于这项政策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免费教育能否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扩展到省属师范大学,对此已有一些省属师范大学表示愿意跟进;另一个是如何健全制度保证享受免费教育的毕业生在西部乡村服务三年,对此教育部制定的配套措施一定也会有充分考虑。从目前各地的财政能力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能力来看,这两个问题不是太大的问题,对此我并不担心。

但在为这个政策叫好的同时,我另外有一点疑虑。第一,如果四年之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师范毕业生全部去西部农村执教,那是否意味着东部城市的中学想要招聘应届师范毕业生,只能在省属师范大学中挑选。这样做很可能出现一个局面,高考分数相对较低的省属师范大学师范毕业生,在四年之后很有可能比高考分数相对较高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如果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理想是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他有能力支付学费却没有去西部乡村执教的意愿,是否会因此放弃免费教育的待遇,改投其他学校。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表示:“现在已经在校就读的学生如果愿意到西部支教三年,学校将把支教志愿者大学四年的全部学费在支教的三年中以奖金的形式退还给学生。”这一政策的其他方面暂且不作评论,它所体现的双向选择精神,无疑值得借鉴。如果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在高考录取中能够贯彻这种精神,应该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也就是说,师范新生既可以跟学校签订享受免费教育、毕业去西部乡村工作三年的合同,也可以跟学校签订自付学费、毕业之后不必去西部乡村的合同。

师范生免费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希望工程,而非单纯的高等教育的扶贫工程。不少媒体把它简单解读为对贫困生的资助,这存在误读,错误地认定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学生就不会愿意去西部乡村执教。从目前的支教现状来说,在城市长大,或者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支教者并不少。从理想层面来说,支教生活意味着一段不同于以往生活的特殊经历;从现实层面来说,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家庭或者经济条件使得他们支教之后能够便捷地重返城市。如果一个贫困生不愿意在毕业之后到西部乡村支教,那也不必对他进行道德指责,只要他签定了自付学费的合同,就应该允许他的选择。对于这种贫困生,应该向对待其他高校的贫困生一样,提供充分的助学贷款。

双向选择可以保证去西部乡村工作的师范毕业生是“心甘情愿”而非“身不由己”,否则,通过户籍、档案、高额违约金等形式或许可以保证毕业生去西部乡村,却难以避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也可以节省公共财政的支出,提高它的有效利用率。(上海学者王晓渔)


来源:新京报

 
 
相关文章 Related Stories
 
         
 
 
 
 
 
         

 

 

 
 

48小时内最热门

     

本频道最新推荐

     
  “家丑”怎么说
  The weather 天气
  年轻的体操运动员
  “民生”—— 温家宝总理答记者实录
  2007年“两会”词汇选登(1)

论坛热贴

     
  How to translate "桃花运" into English?
  挑战什么性感"尺度",这个尺度怎么翻?
  请问娱乐圈流行的"潜规则"怎么翻啊?
  国美广告 Go Home
  温总理署名文章
  “吹牛”,“拉关系,走后门”怎么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