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奖学金争夺撕碎同窗情
“搞什么啊,这还看得下去吗?”郑宇(化名)愤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拂袖而去。
他的举动让大家吃了一惊,可转而,白热化的争吵又弥散在教室里。
这是一次奖学金评选的会议,作为北京某名牌大学的硕士生,他们正在为总额高达7万元的奖学金分配方案争论不休。由于对评选规则意见不一,这个评选会由晚上8点钟开到10点多,也没有达成任何一致的迹象。事实上,大家都认可的方案根本遥不可及。原因很简单,总有些人想要使评选规则有利于自己。
评选会变成了一场“群殴”。郑宇说,一次奖学金评选,让有些人失去了应有的风度,而有些人则变得面目可憎。
而这正是部分大学奖学金评选所面临的问题。高校设立奖学金原本的功能是正项的激励手段,在大多数高校不少品学兼优的学生也因此获得荣誉和经济鼓励。但,记者在某些高校采访中发现,奖学金的正面作用因为评选过程的不透明、评选标准设置的模糊而异化。这应该引起有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
额度加大令奖学金诱惑力猛增
张帆(化名)1997年在湖南大学上大一的时候,获得了一等奖学金600元,当时二等奖学金300元,三等150元。但是到大四的时候,他们学校一等奖学金增至1500元,二等1000元,三等600元。而且获奖面很小,27人的班级,获奖者5人。
但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硕士、博士的时候,奖学金大大增加。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系周红老师是一个本科班的班主任,他们班有40人,国家助学金有3.3万元,国家奖学金有3.1万元,学校的奖学金有1.29万元,奖学金总额达到7.69万元。全班获奖学金者达17人,生均获奖金额达到4405元,最高的是国家奖学金,奖金额度8000元。
而郑宇所在的班级,一共48人,有两个单项奖学金,奖金额度高达1.2万元。
“奖学金多了,上心的人自然也就多了。”张帆说,她记得本科的时候,由于奖金额度不高,激励太小,也没有谁愿意下大力气去争。而且,当时奖学金评选的尺度很单一,仅仅是按照学习成绩来排名,所以奖学金评选下来丝毫没有争议。
但现在不一样了,由于评选指标多,奖金额高,面对奖学金的心态也起了变化,郑宇说,从一次奖学金评选让他明白了一个真理,利益面前最能检验出人性。
成了检验人性的标杆
在这样的情况下,奖学金评比的过程中就出现不少怪现象,诸如为拿奖学金特意去献血、找渠道拉关系、出钱买版面发论文、托熟人盖假章、找老师改成绩等。
浙江科技学院德语专业2002级一位姓林的女生当过4年的班长,主持了好几次奖学金评选。作为班长的她,要负责审核大家的申请材料,确定获奖名单。“评奖期间,我的寝室总会特别热闹,同学天天来问这问那,都希望加分。”
“不少同学还是很在乎奖学金的,会想尽一切办法加分。”她告诉记者,班里有位女同学,在评奖学金期间知道献血加分,就赶紧去献了。但因为时间不对,不能加分。后来那个同学就闹起来了,最后还是被她拿走了一等奖学金。
“我们班女生多,平时有些不太接触的,在评奖的时候都对我特别亲热。买夜宵啊,主动帮忙打水什么的,希望我给她们多加几分。而我要是稍有点疏忽,她们就斤斤计较。”她苦笑着说。
为了评奖而伪造成绩等现象也不少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04级一位女生说,2005年他们班评选奖学金期间,先要求由学生自己统计成绩,然后交由班干部审核。结果班上有两个女生以为班干部不会一个个审查,就进行了成绩造假,最后被审查出来了,非常羞愧。
浙江省一所重点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一位研二的女生表示,她有一次获得了某项特等奖学金,当时有个女生是院团委的干事,跟团委老师很熟,尽管条件完全不符合,但也拿到了LG某项特等奖学金。“在一起填写表格的时候她问:这个奖要求通过英语6级,我还没考怎么办?结果团委的老师说直接填通过就好了,没人看表格的”,“想给谁奖学金就会给谁的,根本不评选的”。
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林永和表示,他曾经遇到过学生很多次要求改成绩或者删除课程的要求,“成绩低的想要找我改高点,不及格的就希望我把这门课程删除,有个学生为了要删掉成绩,找过我10多次,每次都苦苦哀求,死缠烂打,‘老师,我就这门课不及格,因为我生病了,不删掉我评不了奖学金’,被拒绝了还气哼哼地走了。”
破坏同窗友谊
徐云(化名)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06届本科毕业生,她所在宿舍的7名同学都是全国各外国语学校保送上来的,平时同学之间竞争得就很厉害,评奖学金时宿舍气氛更是紧张得“剑拔弩张”。
“我的成绩是班里的第一名,加上我在社会工作上的一些成绩,学院里推荐我去参加学校‘十佳大学生’的评选。因为要制作自述材料,回答评委提问,我辛辛苦苦准备了很久,光材料打印就花费了两百多元。”
徐云成功进入到了最后一轮,马上就要参加在学校礼堂举办的评选大会了。没想到,就在比赛前晚,学院老师把徐云劝住了,让她退出评选。“学院老师告诉我,班里有同学反映我的一些证明材料是假的,还说我考试经常作弊。我听了就像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彻底傻了!这绝对是对我人格的侮辱啊!”
后来徐云才知道,向老师打小报告的正是同宿舍平时和她关系还不错的一位女生。“她在我面前还表现得若无其事的。我觉得好累啊,奖学金怎么就把友情打败了呢!”
郑宇所在的班级在研一评选奖学金时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有个男生已经获得了最高奖学金,但他以想提前毕业找工作多一个“硬件”为由,硬是将另外一个荣誉抢入囊中,而最终他也未能提前毕业,“从那以后,很多同学都疏远了与他的关系”。
评选体系留下的漏洞
郑宇班上的奖学金最终还是在当晚11点达成了一致,那就是,将全部的奖学金都捐赠出去,获奖者只保留荣誉头衔。这一动议通过后,火药味顿时烟消云散。各执一端的几派迅速斗志全无,每一项议程都很顺利地达成了共识。“将物质利益抽走以后,剩下的虚名是没有什么人争的,不然的话,还不知道要争到什么时候才能有个结果。”
郑宇说,后来他们班上讨论了这次评奖会,赫然发现,大家其实为著名的“囚徒理论”作了一个现实而生动的注解。而究其原因,就在于该校的奖学金评选机制有问题。
比如,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可获得加分,但是加分的幅度由刊物的层次决定,分为权威期刊、核心期刊、重点期刊、一般期刊等,而学校却没有规定他们院系那种刊物属于哪一级别。
同样,科研工作也存在争议。硕士生一般都参与导师的课题项目,参与课题项目的层次不同(如国家级、省部级等),获得的加分也不一样。
再如,由于硕士生阶段自由选课,有些同学研一就几乎将课程修完了,研二没有课程或者只有一两门,而他们的奖学金成绩评定是按照加权平均成绩的算法,即每门功课的成绩(采用百分制)乘以相应功课的学分后相加,再除以课程学分总和的方式。
所有这些分歧都成为了当晚争论的焦点,在利益的刺激下,闹得不可开交。
而当前许多大学的奖学金评选方式,也大多要从智育、德育和体育三方面考核,将学习成绩、综合测评等折合成一定的分数,得到总成绩,然后还有附加分。包括发表论文加分、参加社团活动加分、当学生干部加分、公益活动加分等。
“有些学生为了能获得奖学金,就瞄准那些评奖体系,一条一条来套,争取加分。”徐云说。
评选不透明导致奖学金异化
“面对这样的利益诱惑,竞争不可避免,也是正常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者熊丙奇认为,之所以会出现异化等问题,就得考查奖学金的评选过程和体系是否透明、是否有令人信服的尺度,“评选过程不透明,评选制度不公平或者没有可操作性,都会出现问题”。
熊丙奇表示,以前评定奖学金,都是按照成绩来排名,产生的问题较少,现在改革了,改为多元考查评选的方式,问题就多了,“这说明这种多元考查的方式还不成熟,还需要完善,同时也表明,大学生们对多元考查方式的不信任感,而这种情况在高校自主招生时也是如此”。
“我所接触到的学生中,有些同学因为没有获得奖学金而伤心焦虑,有些则因为看到一些不公平现象而愤愤不平,学业问题引起心理问题,有些还相当严重,这正成为大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林永和说,应建立正确的引导机制,让奖学金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周红老师则表示,她反对以“挣钱”的心态来争取奖学金,“如果一个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8000元,他还好意思再拿其他奖学金的话,我会觉得他有问题”。
周红说,最让她欣赏的是他们系的一个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是特困生,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经常给学校捐钱,一问,那学生回答说:“以前在学校读书期间获得了大量的资助,非常感激,现在有能力了,应该回报。” (记者 叶铁桥 实习生 邓靖)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