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博客上粗口谩骂批评自己专著的同行,北师大教授季广茂(blog)将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这样与其名校博导身份格格不入的事情?骂人的背后是不是存在经济利益的纷争?“粗口教授”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与人为恶?……当学术事件演变成公共事件后,公众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
现在的季广茂
2月29日,季广茂成为“新闻人物”后,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我跟学生说,你们可以叫我‘粗口教授’。”回忆上午的课程时,季广茂仰着头在茶吧里毫无顾忌地哈哈大笑。
季广茂给记者带来了他的全部著作,一共16本,全部由他编写或翻译。他边拿边念叨:“我都快成祥林嫂了,到处和人家解释我不是一个学术骗子。”他说,当晚7点,他还约了另外一个记者,不过他不记得对方属于哪个媒体。“采访的媒体实在太多了”。
用季广茂自己的话说,星期日的时候他还默默无闻,到了星期三就成了“名人”。“臭名也是名嘛!”季广茂这样调侃自己,连在北大读书的女儿都逗父亲,“她说‘你现在很红嘛!’”
“其实这些天,我真是寝食难安。”季广茂说,自从得知钟华的书评后,他就没睡过一天好觉,记忆力也开始减退,“经常忘记学生的名字”。
但季广茂解释,他之所以烦恼,不是因为别人叫他“粗口教授”,而只是因为钟华的书评及书评效应的不断放大。“他(指钟华)没有丝毫的善意。文里用的词包括‘信口开河’、‘硬凑字数’、‘故弄玄虚’、‘内容芜杂而漂浮’、‘明显的误导性’等等,这算学术争论吗?”
季广茂说,事件出来后不久,一位他向来尊敬的长辈,立即督促他撰文认错道歉,因为他的长辈相信书评没错,错的一定是他。此外,他发现一些和他平时要好的朋友会刻意躲避这个话题,“他们眼神中有一丝不屑,一丝怜悯,一丝怀疑……总之很复杂,脸色跟以前大不相同。”但季广茂称,他坚信这些人的表现都源于那个书评,而不是由于他骂人这一行为。
事件发生后,学校并没有对其做出特别安排,他的课程和研究依旧如故,但以前向他约稿的出版社没有再联系他,学术培训班也不再请他。“他们对我的学术评价一定立即就降低了,我的学术信誉也立即就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