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按学分收费,需要实现三个前提: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大学生培养成本进行透明核算;大学教师有教育自主权。如果这些前提无法成立,难免让人担忧这会不会是变相涨学费?
北京市教委日前表示,高校按学分收费的方案已制定完毕,进入审批程序,最快今年新学年全市高校开始实施。实行按学分收费后,市属高校部分学生可能跨校选修部属高校课程。(1月28日《新京报》)
按学分收费,对学生来说,确实好处多多。学生们不仅知道学一个学分付多少费,学一个学分,付一个学分的钱,不再像以前按学年打闷包;而且,也可学完相应的学分,就拿到学位,既可每个学期多学学分,提前毕业,也可每个学期少学一些学分,多在校园里呆几年。同时,在新的收费体系下,校际修读也更能对接,只要学校间学分互认,学生缴钱就可修读。
但是,实现这样的“好处”,有几个前提。
其一,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如果按学分收费,而大学不实行学分制,其本质还是按学年收费。据笔者观察,一些早前号称实行按学分收费的学校,每到学生新学年报到时,同一院系每个同学的缴费几乎完全一样,原因是,必修课占了绝大多数,选修课只是点缀。而实行完全学分制,要求大学提供大量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完全打破以学年为主的学籍管理,对教室和宿舍资源都进行重新调配。
其二,大学生人均培养成本透明核算。按照北京的方案,单位学分的收费标准将根据学校的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等进行测算。这一思路很好,那么,学校的培养成本、教学成本究竟怎样测算?据笔者所知,现在高校的办学开支十分巨大,不少高校由于征地盖房已经欠下数亿贷款,是不是几百个行政人员每年几千万的开支,以及每年数千万的银行贷款利息,也要折合成培养成本、教学成本呢?现在进行单位学分标准制定,如果成本核算的标准不清晰、过程不透明,难免让人担忧高校会不会变相涨学费?
其三,大学教师要有教育自主权。这看似与按学分收费无关,却是这几年来一些地区高校实行按学分收费之后,矛盾的焦点。以前,按学年收费,学生考试不及格,来年重修,一般不交重修费。现在可不同,按学分收费,这次不及格,拿不到相应学分,得重修,而重修,对不起,必须按学分缴费。从利益关系分析,以前学校为节约成本,会“放松”标准,让学生都过,免得那么多学生来重修;现在却相反,为了收重修费,可能会“严格”标准,把重修当成挣钱的机会。
如果没有上述前提,按学分收费,就将从好处多多,转变为坏处多多。为此,笔者建议,不能只有单一的按学分收费措施,而应与之配套进行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包括探索建立完全学分制度、透明财务制度、推行学术自治和教授治校。或者说,更应该把按学分收费改革,作为系统的大学生培养机制改革。
(来源:新京报 编辑: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