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批评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不正确,称“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长江日报3月31日报道)
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自身的价值,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回报父母,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每一位学业有成的大学生内心深处最大的愿望,而现实的残酷使得理想幻灭,频频跳槽是无奈之举。笔者认为跳槽毁约等等现象出现在大学生身上不应该全部从大学生身上找原因,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更深的社会原因,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何尝能摆脱责任,把“有业不就”如此沉重的帽子扣在大学生的头上,把社会教育存在的缺陷间接转接,摆脱责任,实在有失偏颇。笔者认为该痛心的不是大学生“有业不就”,而是大学生“有业不就”的根源。
大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的矛盾一直未得到妥善地解决,专业不对口,薪酬偏低,看不到工作岗位的前途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频频跳槽,不断更换工作岗位的直接原因。前几天有一条新闻报道说,“去年,北京首批大学生村官聘期期满。1946名村官中,仅266人留在农村(129人被录用为乡镇事业编制,另有137人续聘)。其余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等出路。对此,通州一位负责大学生村官管理的人员坦言,干满三年,村官大多已二十七八岁,研究生学历者更是到了而立之年。“担心年龄大了,再找工作困难”。该负责人称,能否有编制、被长期聘用是大学生村官考虑留下的关键因素。”(腾讯新闻3月29日)也就是说如何保障自己的未来,以及工作的稳定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追求。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企业设置高要求,高难度的门槛;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考试又竞争激烈,作为既没经验又没门路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能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跳槽只能说是大学生对当前就业不得不走的无奈之举。
笔者同时认为,大学生频繁跳槽是为了不被无前途的岗位束缚,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同时更是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这也是一种社会经验的积累,是在社会上的一种历练,也算得上是一种人生财富。指责和痛心大学生“有业不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找到大学生“有业不就”的根源,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扶持政策,以及给与更多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岗位和机会,即给予他们一个可以发挥才能的阳光舞台。
用理解和宽容的心态看待大学生就业,用现实的眼光理地解决大学生就业,让“有业不就”现象能主动消失,让大学生能真正享受到就业带来的合理期待。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