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招填报志愿还有近一个月的时间,武汉各高中抢生源大战已经硝烟四起。为抢一个尖子生,“三年前学校的花费是1万元,而今年要花近6万元,三年时间翻了6倍。”4月4日,武汉一位省级示范高中招生负责人这样向记者描述目前“招生形势的严峻”。(据《武汉晨报》报道)
“生源大战”并非个别地方的现象,而且有由高中向初中甚至向小学蔓延的趋势。有的学校不仅不择手段“抢生源”,还绞尽脑汁“抢师资”。优质生源和师资都在向名校集中,名校的金字招牌闪闪发光,升学率节节攀升,择校费越收越多,利益蛋糕越做越大。这样的“教育成果”是以拖垮薄弱学校、牺牲更多学生接受公平教育的权利为代价的,对薄弱学校和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雪上加霜。
从中央到地方都三令五申要推进素质教育,希望逐步走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怪圈。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描绘了推进教育公平的宏伟蓝图,但生源大战的残酷现实却把孩子们的公平教育梦想击得粉碎。为何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却干得扎扎实实,“生源大战”竟愈演愈烈呢?
当然,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人才选拔机制存在弊端,一定程度上为应试教育与优质生源争夺战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生源大战”是否真的无药可救吗?我不以为然。实际上,学校热衷于搞“生源大战”的主要目的,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扩大办学影响,从而谋取经济利益。
“生源大战”白热化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教育评价手段单一、机制死板,给学校造成了潜在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部分学校的利益观、价值观失范,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不严或者政策底气不足。
学校之间“生源大战”愈演愈烈,教育工作者成为与家长讨价还价的商人,优质教育资源与尖子生成为可供交易的商品,实在是教育的悲哀。可是,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寄希望于学校自觉守住教育品格,就此停止“生源大战”,主动放弃利益蛋糕的愿望,并不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真正从保证更多人公平教育权利的大局出发,伸出遏制“生源大战”的“硬拳头”,建立健全教育监督机制、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升学率、合理配置教育教学资源,营造公平的教育氛围。只有这样,“生源大战”现象才会逐渐消失,素质教育、公平教育才能真正实施。
笔者担心的是,如果地方政府不从教育公平大局出发,而是热衷于名校建设,对“生源大战”不仅拿不出实质性的应对措施,甚至推波助澜,乐于跟所谓的名校共享“教育成果”与“真金白银”,“生源大战”还会愈演愈烈,教育公平也将更加遥远。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