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大学生求职就业旺季,我们总是能听到这样的警告和提醒: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对工作、收入一定要认清形势、端正心态,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认清自我,多深入基层,不怕从最低最苦的岗位干起。
提醒有效。大学生们终于不再自我骄矜,不再以精英自期,对未来工作、收入、社会地位、人生定位不再有什么玫瑰色的憧憬、不着边际的理想和要求。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们对于就业这件事儿“灵活”和“现实”的程度,已经有20%本科学历人群表示可以容忍在半年时间里接受“零月薪”。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等“好事”十分稀罕,却让人只感到荒唐、心酸而不觉得高兴。
“好事”应该是对企业来说的。不过,似乎并没有听到有多少企业公然呼应年轻人的要求,“零月薪”雇用他们工作。比起急于求职的年轻人,企业显然更熟悉劳动法规的条款,知道任何形式的用工都需要付出报酬,否则就是违法行为。
“零月薪”的现实案例尚不多见。但这个几年前个别大学生因就业无门无奈提出的自我推销策略,赢得那么多北京大学生的认可和呼应,应当引起的是整个社会的警醒。
今天的教育已是高消费行业,对子女成长教育的投入,几乎是每个正常家庭最巨大的一笔支出。这样的投入,理所当然要面对回报的压力。“零月薪”显然也有违市场经济规律。也许,这一代的多数年轻学子和他们背后未必富足的家庭,都注定要经历就业回报的高开低走带来的打击和失望。在一生中原本应该是最激情澎湃、理想飞扬的年龄段,却硬生生地教训他们学会“更现实”,甚至不惜出让基本权利,这无疑是一种残忍。
需要接受调查、改变观念的,不是大学生们,而是我们的教育——我们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依然不高,究竟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会年年成为棘手难题?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在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进步”中,究竟哪一环出了错?
大学生们容忍零月薪,容忍的,不过是成人社会决策失当犯的错。
(来源:新华网教育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