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新词新语的翻译是一大难点。其实,相对于新词新语,流行语的翻译更加不易。流行语并不等于就是新词新语。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闻信息中心主任、文新传媒网站主任、高级编辑周勇闯为《中国流行语2007发布榜》作序时指出,流行语不等同于新词。流行语的特点是新近的流行。它既包含流行的新词,也包括以前尚未流行但新近流行的词语。如“社保基金”,它不是一个新词,几年前就有了,但由于2006年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上海社保基金案,“社保基金”一下子受到空前的关注和议论,于是“社保基金”就成了2006年的流行语。此外,流行语还有其鲜明的年度特征,比如说以前极左年代,”矿难”并非不存在,但是不准提,现在可以公开了,而且出现了那么多矿难,所以,“矿难”可以成为近年的一个流行语。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我们的生活里出现了非常多的流行词语。这些流行语,无不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冲击人们生活的新事物、新事件、新观念。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三件”、“喇叭裤”,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下海”,九十年代的“下岗再就业”、“BP机”、“大哥大”,到如今的“上网”、“博客”、“互动”乃至“山寨”等等。
在目前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这些过去30年中的流行语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少媒体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语集锦,如《北京晚报》2008年10月13日推出的改革开放30年十大流行语有“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等。新华网博客频道推出了“改革开放30年里,网友记忆里的流行语”,如“下岗、买断、再就业、临时工、减员增效、国企改制、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三农问题、农转非、一号文件、大学生村官、农业税、股民、基民、抄底、套牢、涨停、股改、大小非、散户、庄家”等等。流行语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语言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流行语反映的是国家发展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流行语已经不仅仅是语言符号,它们是社会历史变化发展的缩影,记录了我国社会在某一阶段走过的轨迹,从语言层面表达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形象而又有力地诠释了社会的热点和百姓的聚焦点,简洁而又深入地勾勒了社会的发展轨迹和大众心理的微妙变迁。
流行语首先通过大众传媒这个最佳传播渠道得以流行,随后又通过大众传媒进一步传播。它们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前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之中,必然大量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由于其形式新颖性和内容深奥性,再加上其中的不少流行语本身就属于缩略语,其背景含义十分琐碎和复杂,因此,流行语的英译难度不小,比如说目前正流行的“山寨”。幸运的是,在我国翻译界的共同努力下,过去30年的不少流行语已确定了基本固定的英译,从而为做好我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提供了必要保障,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如“倒爷”翻译成profiteer或wheeler-dealer,“五好家庭”是Five Virtues Family,“万元户”为ten- thousand-yuan household,“大哥大”译为GSM mobile telephone,“喇叭裤”是bell-bottomed trousers,“交谊舞”为ballroom dancing,而goggles则是“ 蛤蟆镜”,“菜篮子工程”不是望文生义的basket-project而是Non-Staple Food Project,“铁饭碗”则是很形象化的Iron Rice Bowl,“ 高考移民”则是NCEE migrant(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igrant),talent show /talent-search show就是“选秀 ”,“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则翻译为Campaign to Educate Party Members to Preserve Their Vanguard Nature。“抓大放小”的正确翻译则需要对其内涵的准确无误理解,而Restructuring Major Enterprises and Relaxing Control over Small Ones则基本表达了这个意思,“‘三农’问题”则译为Issues of agriculture, farmer and rural area,“小康社会”译为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等等。
至于当前正流行的“山寨”应该怎么译,目前似乎尚无确定的说法,所谓“山寨”,官方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07/content_10467798.htm)的解释是:山寨一词,在粤语中意指没牌照、难进正规渠道的小厂家、小作坊,引申为盗版、剽窃、仿制的同义词。简而言之,其核心含义就是名牌产品的冒牌。根据一些在华外国友人对目前正在走红的“山寨”现象所进行的评论(如http://buzz.youku.com/2008/11/10/a-shan-zhai-street-in-nanjing),“山寨”在英语中大致可以表达为rip-off world class brands,由于“山寨”产品大多质量较差,因此又有外国友人称其为something is kind of a poorly done, low-class approximation of another thing。当然,在不少网站上,shanzhai products和shanzhai culture这样的表达已经涌现。在我国另一官方新闻媒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文网站上,就有一个关于“‘Shanzhai’Culture”的详细解释,其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包括'Shanzhai' products are low-cost products which unfairly challenge the original companies. They are also often of poor quality. But 'shanzhai' culture such as 'shanzhai' MTV, most of which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s, are just good entertainment and useful supplements for mainstream culture以及'Shanzhai' products are manufactured without approval from the authorities, saving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yuan in license fees. They are packaged similar to genuine products to flood the market with low prices(http://english.cri.cn/4026/2008/12/08/1241s430772.htm).必须说明的是,上述关于“山寨”英译的分析仅是一点肤浅看法,欢迎一切以诚相待的探讨和交流。
当然,虽然面临着翻译困难,但是在英译这些流行语的时候,我们还是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把它们的意思表达清楚。具体来说,汉语流行语的翻译原则基本与汉语新词新语的翻译原则相同,即能够直接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表达为上策,其次是找到英语中比较接近的表达,然后根据原文意思进行改造性翻译,第三就是对于那些在英语中没有任何对应性的流行语,翻译时候的创造性要注意译文一定要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和英语的使用习惯。第四,对于属于外来语的流行语,其翻译原则还是直接回译。丁衡祁教授认为,汉英翻译实践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并且总结出了汉英翻译总结了一条十分重要的A-B-C模式(Adopt-Borrow-Create),即模仿——借用——创新,英语中如果有现成的对应表达方式,我们不妨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照搬不误;英语中如果没有直接对应的表达,我们可以借鉴参考英语中的类似表达,进行移植和嫁接,而英语中如果根本没有对应表达,或者说是我们需要翻译的词语在目的语中属于意义空缺,我们就需要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创造性翻译,译文必须确保既大致遵从原文意思,也能够在目的语言中具有很好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力戒任何中文痕迹。
流行语中有为数不少的一部分属于外来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西文化多方位、多渠道的接触与交流,反映当代西方文化的名词术语更是大量涌入中华文化和汉语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曾经是各个阶段的流行语。其翻译策略则比较简单,那就是采用回译法,如“克隆”就是clone,“手提电脑”就是laptop computer,“网民”即netizen,“脱口秀”就是talk show,“转基因食物”就是GM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禽流感”就是avian inflenza/avian flu/bird flu,“猎头”就是headhunting,“丁克家庭”就是DINK family (Double Income No Kids family),软着陆”即soft landing,“雅思”就是IELTS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购物城”即shopping mall,“真人秀”乃是reality show,“伟哥”即Viagra,“次贷危机”就是subprime loan/lending/mortgage/mortgage loan crisis等等。
最后,本文之所以说说流行语这个话题,一方面是呼应目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大气候,另一方面是想强调一下,在我们的英语学习中,应该重视如何用英语去表达中国事物,因为广大的英语学习者在这方面的能力显然是欠缺的,这也是我国的外语教育决策似乎存在的误区,以为凡是表达中国事物的英语就是不地道的英语乃至“中式英语”。关于“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和“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的问题,经过许多年的争论,目前外语界对于这两个名称的区别已经基本取得一致意见。所谓“中式英语”指的是根据汉语思维和汉语表达方式说出的英语,其语法很有可能是合格或基本合格的,但是其表达形式和表达习惯却并非是英语所能接受的。“中国英语”指的是英语作为全球化语言在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造就的地域变体之一,是英语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所谓“中国英语”指的是说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据记载,在我国,最早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的人是我国英语教育界的老前辈葛传规先生。葛老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他的《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一文中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应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就我国而论,不论是新中国或旧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
About the author: |
王银泉,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外语部主任。2007年4月由江苏省省委常委集体讨论入选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133人才培养工程英语学科学术带头人。南京农业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总主持人。1996年获国家留学基金首批资助。1997年10月至1998年10月留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并进修研究生核心课程。曾访问英美。迄今为止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和《中国翻译》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文章13篇(依据2006年度CSSCI来源期刊)。主编教材1部,教辅图书1部,参编词典1部,在编专著2部。 |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立场无关。欢迎大家讨论学术问题,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击和发布一切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