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发现网上下载的黄源深所译《简•爱》电子版和手头的印刷版略有差异,特别是译文第一章开头部分,印刷版去掉了“天伦之乐”这一成语,这是为什么呢?这难道就是译者在译本后记所说的“使其更符合原文的风格”吗?
回到黄先生此处的修改,原文是这样的:“...and with her darlings about her (for the time neither quarrelling nor crying) looked perfectly happy.” 修改前的译文是:“……身旁坐着自己的小宝贝们(眼下既未争吵也未哭叫),一副安享天伦之乐的神态。”修改后则变成了:“……身旁坐着自己的小宝贝们(眼下既未争吵也未哭叫),看上去幸福无比。”从与原文的对应来看,“看上去幸福无比”自然比“一幅安享天伦之乐的神态”更契合原文,译者这样修改似乎是在尽一个“忠实”译者的天职。然而,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英国人不可以有“天伦之乐”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下“天伦之乐”在汉语中的出处和含义。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天伦”在汉语中原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后用来泛指家庭乐趣,因此直接翻译成英语就是“family happiness”,反过来讲,英语中涉及家庭乐趣的情形翻译成“天伦之乐”似乎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然而,在翻译中,这个问题始终无法得到正确的解决。因为在翻译中,人们要求最多的还是忠实于原文,译文一旦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很容易遭到这样或那样的指责,尽管这种突破看起来是那么契合译文的需要。正因为如此,译者经常不敢大胆采用母语中固有的说法来翻译外来的东西,造成翻译文字的“浅化”和“去艺术化”。
然而,翻译中更多的问题不是拘泥于原文,而是背叛原文。在涉及文化文本时,很多文化概念在移入另一种文化时遭到了曲解。在中国现代史上,毛泽东及时阻止了阿姆斯特朗女生把“纸老虎”翻译成“scarecrow”的企图,避免了一次历史性的文化话语颠覆。然后在生活中,更多的概念在翻译中并没有这么幸运,汉语的“龙”字被翻译成“dragon”从而变得凶险无比,中国的“水饺”因为被翻译成“dumpling”滋味难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回到上述黄先生的改译,可以说是译者对上述文化误译的一次反正,译者由于过度担心文化误译,把本已交给读者的英国人“天伦之乐”的概念又一次收归己有,替换成符合原文字句意义的“幸福无比”,不能不说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不过,由于网络传播,这个包含“天伦之乐”的译本似乎得到了更大的传播,虽然大多数人似乎并未注意到这一小小的差异。很多时候,译本的传播恰恰是处于一种悖论中,比如林纾的翻译,那些曾给钱钟书先生留下美好印象的译本,很大程度上是背离原文的。而在美国一度大受欢迎的庞德译诗差不多也是创造多于翻译。所以,翻译从来都不是客观公正的,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误译”,而正确的含义似乎只在原文中才是存在的。
作者简介:
张明权,1968年生,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课程班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在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发表英语学习类文章20余篇,出版译著两部,翻译公司兼职翻译。
Email: mqzhang@ujs.edu.cn
相关阅读:
(英语点津 陈丹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