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族”缘于高校食堂改革不彻底
不是大学生,却到大学食堂里吃饭。这种“蹭饭族”在北京、上海等地的一些大学里越来越多,在郑州市的部分高校里也不乏其人。
近来,物价上涨的幅度很大。尤其是猪肉、禽蛋、蔬菜等食品价格,更是“蒸蒸日上”。这直接导致了餐饮行业的普遍涨价。前不久,国家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先后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采取切实措施,稳定食堂的饭菜价格。为此,财政部门还专门下拨了专项资金,用于补贴高校的食堂。高校食堂的价格稳住了,可市场上的餐饮价格却涨了,原本就存在的价格落差进一步拉大。既然高校食堂的大门是敞开的,那么“蹭饭”就成了明智的选择。
可是,高校食堂的饭菜之所以便宜,是因为政府给予了补贴。也就是说,在高校食堂卖出的每一份饭菜中,都有“福利”在其中。这样的福利只应该由大学生享有,而“蹭饭”的人却分享了这份福利。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那么,怎么办呢?郑州的高校目前尚无行动。北京、上海的大学则已作出了“凭卡消费”的规定:打饭必须持卡,而只有学生才能办卡。这一措施看似抓住了要害,但执行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为什么?因为食堂并不排斥“蹭饭族”,甚至持欢迎的态度。办卡的权力虽然控制在学校的手里,但消费的终端却由食堂来掌握——— 如果食堂欢迎“蹭饭族”,那就不难找到变通的办法。
近年来,高校大都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食堂在内的后勤服务实行公司化运营。按照当初的设计,改革的目标本来是完全社会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最终形成了“半吊子”的局面。现在的高校后勤公司,仍然承担着一些公共功能。一方面,它们要替政府和学校向学生提供福利;另一方面,它们又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二者本身就是矛盾的。而食堂的这种“半社会化”,也正是“蹭饭族”滋生的根源。
至持欢迎的态度。办卡的权力虽然控制在学校的手里,但消费的终端却由食堂来掌握——— 如果食堂欢迎“蹭饭族”,那就不难找到变通的办法。
近年来,高校大都进行了后勤社会化改革,包括食堂在内的后勤服务实行公司化运营。按照当初的设计,改革的目标本来是完全社会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最终形成了“半吊子”的局面。现在的高校后勤公司,仍然承担着一些公共功能。一方面,它们要替政府和学校向学生提供福利;另一方面,它们又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这二者本身就是矛盾的。而食堂的这种“半社会化”,也正是“蹭饭族”滋生的根源。
其实,作为企业的食堂根本就不应该承担提供公共福利的功能,高校也完全没有必要通过食堂向学生提供福利。如果采用“补人头”的方式,把政府的补贴直接发到学生的手中,那么“福利饭”也就不复存在;如果食堂真正实现了社会化,真正参与市场竞争,不问啥身份,来的都是客,也就无所谓蹭饭不蹭饭了。
说到底,“蹭饭族”的产生还是因为改革的不彻底。(梁岩)
来源:东方今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