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 BBC > Study In UK > 英国教育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徐幸一家在女儿的毕业典礼上

一位美籍华裔母亲——“虎妈”蔡美儿、一本育儿回忆录《虎妈战歌》,在全球引起一场关于中式教育的大讨论,最近,她来到英国宣传她的新书,引起不少英国人和华裔家庭的关注。

虎妈遭人批评近乎残酷的教育方式是否为相当数量英国华裔父母的代表?英国华人家庭儿女成长过程中是否也遭遇同样中西式教育方法的碰撞?英国华人家长、子女和教育专家如何看待中式教育的利与弊?BBC英伦网为您推出《中式教育在英国》专题系列。——编者的话

第九集:“从虎妈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前不久,在虎妈还没有到访伦敦之时,其制定十条家规、采用高压手段管教女儿,并取得相当成效的故事,已经在全球传得沸沸扬扬。

虎妈一到伦敦,即刻成为各大媒体追捧的座上客。虽然她在《虎妈战歌》中记述的故事均发生在美国,但也引起了同样面临中西式教育问题的英国华裔家庭的兴趣,成长在这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又是如何看待虎妈的育女方法的呢?

“虎妈”身上有妈妈的影子

就读于英国帝国学院本科工程学专业的中国女孩Liz刘,四岁时随父母从中国大陆举家迁徙到英国。父母目前都在英国的传媒机构工作。

Liz刘通过BBC英伦网表示,读了《虎妈战歌》,感觉自己就生活在一个类似虎妈教育方式的中国家庭。

她说:“当初是在妈妈的推荐下,读这本书的。刚开始,感觉虎妈的做法和妈妈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妈妈没有虎妈那么严厉。

“我小时候,我妈也不让我在同学家过夜,也要求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学好数学。但是比起虎妈,我妈的政策还是怀柔了很多。比如,我妈并没有规定我每门功课必须得A,也不会规定每天的弹琴时间……”

Liz刘说:“小时候总感觉我妈对我要求太苛刻了,因为小孩子都喜欢玩嘛,要你不停的学这学那,然后还一大堆的规定,肯定过得不开心。

但是现在长大了,渐渐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经能够体会到他们当年对自己严格要求,完全都是为了我长大后能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但小时候是体会不到父母的这份苦心的。”

在中国家庭快乐成长

和虎妈家庭很相似,剑桥大学药学专业(Medicine)四年级学生徐幸也是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妹妹。

四岁时徐幸随父母从江苏镇江移民到英国,今年11岁的妹妹则出生在英国。

徐幸对BBC英伦网说,虎妈的做法有些让她惊讶,因为毕竟都是小孩子,这样的做法的确有些过于严厉。

在徐幸看来,自己完全生活在西方教育占主导的家庭,因为爸爸妈妈从小就给她和妹妹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

徐幸说:“爸爸妈妈想让我和妹妹很开心的长大。我从小弹琴也是从兴趣出发,而妹妹学打羽毛球也是因为她自己特别喜欢。父母从不强迫我们做不喜欢的事情。”

虽然父母并不是非常严格,但徐幸从小学习成绩就十分优异。当初上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毕业时,全年级有20多个学生考上剑桥和牛津,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中国家庭小孩。

中国家庭育儿新模式

虽然成长在教育方式不尽相同的华人家庭,但是Liz刘和徐幸的父母都从没有放松对女儿学习中文的要求。

在采访中,Liz刘和徐幸两人都能够用流利的普通话与记者交流,她们说,这一点全依赖家长从小就给她们报读中文学校。而且在家里,和父母对话基本都要用中文,这样坚持下来,感觉收获很大。

因为学习成绩优秀,徐幸的父亲经常会被问起教育女儿的经验。

从事软体研究工作的徐先生告诉BBC英伦网: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就是快乐为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徐先生说:“我对女儿没有太多的规划,就是希望她们能够积极发展自己的兴趣,比如大女儿好静,我就鼓励她多读书、多思考;小女儿好动,我每周都会带她去参加专业的羽毛球培训。而我不会把她俩要做的事情换过来,因为没有兴趣,肯定没有热情去做它。”

徐先生还说:“在英国我的很多华人朋友,对第一个孩子都采取了比较中式的教育方式,而对第二个孩子则比较会用西方的教育方式。可能这样可以使家庭教育更加平衡吧。但最重要的是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基础上让孩子多自由发挥一些。”